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最守舊的方式唱戲 最時髦的方式生活

發佈時間:2021-01-15 12:43:29 丨 來源:千龍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展覽: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誕辰120週年紀念展

   展期:2020.12.22-2021.5.23

   地點:首都博物館地下一層M展廳

   在跨年之際,首都博物館辦了一個以京劇大師為主題的展覽:龍馬精神海鶴姿——馬連良誕辰120週年紀念展。展覽請碩果僅存的馬先生早期弟子、年近百歲的遲金聲先生作顧問,文物背景介紹和史料梳理都堪稱精詳。展廳不大,但展陳豐富。花了兩個小時參觀,收穫頗豐。

   京劇自徽班進京始,名角輩出,馬連良是里程碑式的人物,前四大鬚生“余言高馬”和後四大鬚生“馬譚楊奚”,“馬”都佔一席之地。吳小如先生説:“發展了一百四十多年的京劇藝術,實亦有近、現、當代之分……以京劇老生這一行而論,譚鑫培是近代階段之集大成者,併為現代階段各派老生開啟了一條發展道路。余叔岩、言菊朋、高慶奎的藝術成就則代表現代階段老生行的高峰……崛起于現代而足為當代老生的代表人物,則應推馬連良。我以為,馬的藝術成就和對當前與今後的影響,應該是最大的、最突出的。”

   展覽以馬連良先生的生平經歷和舞臺藝術為主線,通過百餘件京劇文獻、文物,以及圖片、影像資料,展現他的舞臺生涯和“馬派”藝術精華。展覽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鬚生泰斗”。馬連良一生經歷了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個時代。他歷經繁華,也閱盡滄桑,一生愛戲癡戲,在困頓磨難中不斷精進創新,終成開宗立派的大家。第二部分“溫如劇藝”,通過馬連良經典的代表劇目和精緻的戲曲服飾,表現他在藝術上達到的巔峰成就。第三部分“菊壇流芳”,以馬連良的交遊和授藝為線索,展現他在海內外的影響力,以及藝術傳承。

   馬派行頭、砌末最為炫目,戲本、劇照、畫像、戲單、唱片、墨跡也很精彩。這批東西主要來自落實政策後馬太太陳慧璉女士的捐獻,馬太太説,“他的藝術既非他一人之所私,也非馬家一門所獨有,而應當歸之於國家社會。”這是何等的胸懷。從捐獻到今天,過了四十多年,今年正逢馬先生雙甲子誕辰,才有這樣一個契機,集中展示出來,讓熱愛京劇、特別是熱愛馬派藝術的觀眾近距離欣賞。

   進門第一個展櫃陳列著一張劇照,為賈洪林、陳德霖二位老伶工主演的《桑園寄子》。馬先生曾向賈洪林學戲,獲益良多,所以生前對這張劇照特別珍視,親筆在照片背面題字:“此戲是桑園寄子,此老生是賈洪林,青衣是陳德霖。溫如得此照,愛如珍寶。鄧芳張永成,鄧元張榮奎。”

   “文革”期間,梅太太福芝芳邀馬太太陳慧璉搬到西舊簾子衚同梅宅住,馬太太擔心馬先生逝世後,這張他生前“愛如珍寶”的恩師唯一傳世劇照失之於人,故轉托梅先生的秘書許姬傳先生保存。許先生深感信任,不負重托,直至十年浩劫後物歸原主時,仍然完好如初,令人動容。

   賈洪林對馬連良藝術的影響極為深刻,馬先生晚年排演新編歷史劇《趙氏孤兒》,畫雪冤圖時,孤兒趙武叫門,馬先生扮程嬰有離座、扶桌、甩髯口、哆嗦一連串做派,就來自賈洪林《硃砂痣》“病鬼”吳惠泉的一組身段,馬先生説:“賈洪林這組身段,我早就學會,在許多新排的戲裏都使不上,這次居然用上了,我感到痛快。”

   《桑園寄子》劇照旁邊的一件竹水衣,也是馬先生留下的珍稀京劇文物。竹水衣是用細竹管手工穿結而成,工藝精湛。因戲服大多是絲織品,為防止掉色和保持挺括,不能用水清洗,演員需要在戲服裏面穿上棉質吸汗小衫,行話稱為“水衣子”。馬先生演出時在“水衣子”外再套一件竹水衣,既透氣又隔汗,以保護戲服。

   馬派藝術講究整體美,面面俱到。展覽中所陳列他用過的行頭,精緻華麗,件件值得玩味。比如《臨潼山》李淵穿的龍虎靠,“靠肚子”上是龍虎相鬥的圖案,左龍右虎,龍為行龍,虎為坐虎,式樣出自曲阜衍聖公府所藏服飾。再比如《甘露寺》喬玄和《秦香蓮》王延齡頭上戴的相紗,馬先生做過一番改良,在帽背插一對扁擔展,上鑲立體雙龍,工藝精湛華貴,也貼合所飾演人物的身份。喬玄和王延齡身上的緗色“太陽蟒”也是馬派劇裝的代表之一,馬先生在蟒袍的基礎上,刪減繁瑣紋樣,將十個團龍蟒簡化為前後胸各一的團龍,凸顯出人物的沉穩、老練。

   遲金聲先生對馬連良先生有過這樣的評價:“馬老師雖不是畫家,卻有很高的鑒賞美術的眼力。他在舞臺美術的革新上,體現出對圖案、色彩、造型等等方面的美術修養。他在京劇舞臺美術方面的建樹,猶如建造了一段琳瑯滿目的畫廊,給予觀眾以極大的藝術享受。”

   展品中馬先生藏《借東風》本子前有兩行朱字:“古曆軒主人馬,借東風是時代之戲。”看過展覽,我強烈感到馬先生也是時代之藝術家,是一個能站在歷史縫隙中,把握時代脈搏的藝術家。他主張表演技術要復古,劇本含義要創新;他説“表演藝術沒有繼承就沒有基礎,沒有創造就不能發展”;他建西式的新新戲院、成立唱片灌音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把自己姓名英文字母縮寫“MLL”繡在扶風社門簾臺帳上,夠多麼新派;而兩層邊幕、桌圍、椅披用漢武梁祠圖案,在創新中又保持古雅的審美格調,在今天看來,尤顯難能可貴。

   馬先生曾説:“我們研究藝術的,只期于真善美三個原則。”他唱腔玲瓏俏麗,扮相瀟灑出塵,在舞臺上處處追求“美”;其種種革新的出發點是“善”;其表演美學和藝術態度是“真”,正如其座右銘所説:“司馬溫公嘗言,吾無過人者,但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耳。”

   馬先生借鑒吸收眾家之長,從舞臺實踐到生活體驗,人藝合一,凝聚出獨特的藝術風格。吳小如先生轉述過一段啟功先生的説法:“能代表有清一代文化藝術特點的作家作品是:四王的繪畫、王夢樓的書法、王漁洋的詩和桐城派的散文。而在京劇領域中,有著與上述作品息息相通的精神面貌,並足以為這一廣闊時代背景下老生流派代表的,那就是馬連良的表演藝術。”

   看到展櫃裏馬先生晚年用過的硯臺、印章、懷錶、手絹、茶葉罐、眼鏡盒、望遠鏡、新力半導體、電動剃鬚刀……我幾乎掉淚。這樣一個會生活、體面、乾淨、講究的老人,走得實在太倉皇了……可惜報子街76號馬宅拆了,要不建成馬連良紀念館,永久展出這些東西該多好。攝影/劉昂(除署名外)

原文連結:

http://culture.qianlong.com/2021/0115/5283251.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