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喜見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

發佈時間:2020-12-23 15:35:22 丨 來源:央廣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中國小劇場戲曲展演用了六年時間步入了成熟階段。越來越受到全國戲劇界的關注與從業者的參與,漸成氣候,未來可期。從劇目上看,審美性、藝術性、思想性愈發精到。思想的啟發、藝術的審美都已經進入了新的層面。

昆劇《草橋驚夢》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以為它是小劇場戲曲最應有的當代容顏。雖是張生獨角戲,卻展示《西廂記》最多情的樂章。碧雲天,黃花地,霜林醉染。張生與崔鶯鶯話別後,夜宿草橋客棧,昏昏欲睡,夢憶往昔,重溫春日普救寺中邂逅鶯鶯,難忘夏日夜半聽琴訴衷腸,直到長亭離別,依依難捨。在淒楚的月色中醒來,夢卻碎了一地,難覓佳人身影,千種風情無處安放。短短個把鐘頭,觀眾不僅看懂了才子佳人的悲歡離合,更洞悉了張生豐富細膩多情的內心深處。一人獨角一台戲,靠的是崑曲青年才俊黎安的紮實功底和深情演繹,更倚重一堂樂隊別開生面的唱和與伴奏,令人驚艷。

戲曲原本是戲一半曲一半,不知何時起,樂隊成了漫不經心的伴奏。而《草橋驚夢》的文武場完全進入舞臺演出狀態。他們融入主人公的表演之中,或幫腔,或搭訕,或旁白,連佛經佛樂也是由樂手們和聲歌咏,好聽耐聽。演員樂手同心同德完成了當晚的整場演出。樂手們的藝術創造力得以充分體現。一齣傳統劇目的演出,炫出了現代感、藝術性。

曾幾何時,導演、編劇成了小劇場戲曲的先鋒,演員淪為編導的雇傭。缺少了創作力量的表演少了靈性。而樂隊僅限托腔保調的伴奏,談何創造精神。崑曲《草橋驚夢》賦予樂隊更多的表演功能,笙簫笛弦,吹拉彈唱,檀板手碟,鑼鼓鐃鈸,活色生香。在富含生命活力的音樂裏,傳遞著主人公的喜怨悲歡,煞是意趣橫生。這種戲、曲融為一體的表達頗有現代感,藝術感,難度高,特別能吸引真正喜歡藝術的年輕人。所以崑曲《草橋驚夢》成為最能代表本屆小劇場展演特色的劇目。

一個行業,一個事業,精英人士的參與才有可能出成績。編導與優秀演員包括樂師的熱情參與才能使劇場火花四濺,魅力無窮。青年人擁抱戲曲,古老劇種方能緊跟時代。小劇場戲曲的表演需要名演員的加入,真正的創新得靠吃透這門藝術不甘平庸之人。縱觀京劇史,諸多聲腔流派的産生,皆為演員和樂師長期合作切磋産生的,如張(君秋)派的産生,離不開琴師何順信先生的努力。這一點如今常常被忽略,樂隊成了單純的伴奏,又怎能出現新的流派呢?

本次展演還有幾部戲極具亮點。比如滇劇《馬克白夫人》,梅花獎演員馮咏梅一人貫串全臺,其表演一氣呵成,將野心炸裂、被權力異化、弒君篡位的馬克白夫人的人性之惡赤裸裸地袒露在觀眾面前。黃梅戲《浮生六記》,吳美蓮一人飾兩角,唱做俱佳,劉國平飾演的沈復,功力深厚。越劇《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青年導演李佳秋不僅有想法更有辦法,三人同裝,互為表裏,將複雜的人物關係條分縷析,表達出純真少女對愛情傻傻的等待。京劇《鑒證》,情節緊湊,演員精彩。崑曲《319·回首紫禁城》,演繹大明王朝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的哀鳴與唏噓。尤其強化小劇場戲曲的實驗性,恰恰是不著戲裝酷似排練的演出,亮出了演員的底牌,也是對戲曲傳統的強烈回歸。2020中國小劇場展演唯一一齣現代戲黃梅戲《香如故》是一部洗心之旅,靈魂救贖之作。首次參加展演的評劇《染》、婺劇《無名》可圈可點。來自福建泉州的高甲戲《范進中舉》,將丑角藝術表演得淋漓盡致,登峰造極。

令人高興的是,小劇場戲曲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越來越回歸理性,越來越強調表演藝術家的魅力。從當年熱衷於文本解構顛覆,到導演強勢崛起,再到表演藝術的回歸和重塑,小劇場戲曲迎來了高光時刻——思想內容上的新發現,藝術表現上的新表達,審美欣賞上的新訴求,三者結合才為大道。

原文連結:

http://ent.cnr.cn/zx/20201223/t20201223_525371721.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