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雜技團試演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的部分橋段。 顧名篩 攝
中新網鹽城11月12日電(顧名篩 杜乃彤)12日下午,在江蘇省雜技團大院的場地上,演員們用高超的動作和精湛的表演,試演了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的部分橋段,受到與會專家和現場觀眾一致稱讚。該劇用雜技藝術形式重現新四軍華中魯藝可歌可泣的抗戰史,體現傳統雜技嫁接紅色題材,由技藝文化走向內容文化的創新探路。
雜技演員精湛的表演。 顧名篩攝
“陜北有個延安,蘇北有個鹽城。”鹽城是新四軍重建軍部所在地,抗戰時期,中共中央華中局、魯藝華中分院等均在鹽城成立。1941年,黨中央根據形勢需要,決定在新四軍軍部駐地蘇北鹽城建立延安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簡稱“華中魯藝”)。
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以運河船夫的日記為主線,記錄了上海文藝青年東青奔赴蘇北新四軍根據地抗日前線,加入華中魯藝的親身經歷,串起華中魯藝1941年那段抗戰歷史。作品用雜技語言重現了華中魯藝師生活潑、緊張、艱苦而又快樂的戰時學習生活,以及在根據地農村開展抗日救亡活動的難忘經歷,重點講述了華中魯藝師生戰略轉移過程中遭遇日偽掃蕩發生的“八女投河”事件。
“華中魯藝這段悲壯歷史雖然短暫,但殉難烈士們偉大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在這部雜技劇中得以生動再現。”江蘇省雜技團團長吳其凱介紹,這部劇最鮮明的藝術特色就是創新,主題突出鮮明,表演新奇絕妙,舞臺置景新穎,將紅色文化、運河文化、鐵軍精神融為一體,力求用雜技語言講好紅色故事。
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部分戲份提前“透露”。 顧名篩攝
據了解,“華中魯藝烈士陵園”坐落在江蘇鹽城建湖縣慶豐鎮東平村,而慶豐鎮正是江蘇省雜技團的前身——中國南派雜技藝術的代表“十八團雜技”的發祥地。
傳統雜技如何講好中國故事?技藝文化如何為內容文化賦形?雜技人能否演好舞臺劇?對此,雜技報告劇《蘆葦青青菜花黃》總導演何曉彬説,魯藝建校正值春季運河兩岸蘆葦返青、菜花盛開的時節,蘆葦象徵文藝戰士們青春勃發的革命理想和寧折不屈的革命精神,油菜花象徵運河腹地蘇北裏下河水鄉大地處處紮根開花的中國紅色事業的蓬勃生命力。“我們嘗試將雜技本體融入到當今文學藝術載體中,在傳統雜技技藝中創造出新的雜技語匯,改變人們對傳統雜技的固有印象,努力追求技藝文化向內容文化的深度轉變,用傳統雜技技藝與紅色革命題材嫁接,融匯貫通,創造出好看好聽、雅俗共賞、引人入勝的一種新的雜技舞臺表演樣式。”
據介紹,眼下,這部創新的雜技劇正在緊鑼密鼓排練之中,12月上旬將正式搬上舞臺與觀眾見面。
原文連結:
https://www.chinanews.com/cul/2020/11-12/93371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