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星光燦爛

王耀慶讓22個角色“聲臨其境”

發佈時間:2020-10-12 09:32:02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即便帶著很強的綜藝感,但還是與完整建制的交響樂團配合得舒適沉靜。10月10日、11日一連兩晚,影視劇中的總裁專業戶、綜藝節目中的“舅舅”王耀慶回歸舒適區——以舞臺劇演員的身份化身“説書人”,用聲音塑造了22個角色。昨天,王耀慶做客北京青年報文化視頻直播欄目《後臺》,講述他是如何讓這些角色“聲臨其境”的。

   幫大家理解音樂的説書人

   劇作家易卜生的《培爾·金特》是紈绔子弟的傳奇一生,是利己主義者的諷刺寓言;作曲家格裏格的《培爾·金特》組曲是靈魂深處的救贖,是戲劇配樂的經典。然而高深的古典音樂以及撲朔迷離的劇情如何通俗易懂,橫空出世的交響樂劇《培爾·金特》的跨界解讀給出了答案。

   王耀慶説:“原來是9個小時話劇劇本,格裏格的配樂也是大部頭,樂評人焦元溥想讓大家聽懂全本,於是需要一個人在2小時內講完9小時的故事,而我就是這個説書人。其實演出的初衷主要是推廣格裏格的美好配樂,22個角色是來配合説故事的,我們只是用一個大家容易理解的方式來幫助大家理解音樂。”

   在王耀慶看來,易卜生一百多年前創作的利己主義者的諷刺喜劇並非呈現的重點,初心是美好的音樂,“利己主義並未在劇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更多的是培爾·金特跌宕的一生與音樂的關係,如果觀眾聽到音樂後能夠再拿出原著來看,那就是另一種更好的結果。”

   22個角色中演女性最難

   演出中,王耀慶與國家大劇院管弦樂團、合唱團穿插推進,亦歌亦曲亦朗誦,全景還原了易卜生與格裏格筆下的奇幻世界。沒有服裝造型,正裝造型的他正面是母親、轉身便是兒子;氣沉丹田是山妖、輕聲提氣便是女人,音樂與敘述相互幫襯,沒有心浮氣躁,這樣的藝術表達彌足珍貴。

  兩個半小時高強度的演出沒有把王耀慶打敗。已近午夜,他仍難掩興奮:“這是一個溫暖成功的夜晚。22個角色中,扮演女性最難,要找到正確的發音位置,讓觀眾一下便能聽出是女性、老人或者山妖。聲音之外還要靠形體或想像、靠語氣和節奏讓大家明白換了一個人。”整場演出,王耀慶試圖為大家營造一個畫面感和情境,“表演上追求’像’是有點難,但讓大家理解並不難。”

   整場演出,王耀慶的位置是通常交響樂演出中小提琴獨奏的位置,“我像是站在聲場的正中央一樣,周圍是環繞身歷聲,我身後是小提琴一部、二部,後面是管樂等等,超脫了一般聽音樂的氛圍。我在音樂的正中央,是太幸福的一件事。”

   換地方就換方言是“噩夢”

   病態地沉迷于幻想中的角色,這是格裏格給培爾·金特的定義,為重要角色找到自己聲音標簽的同時,由合唱團飾演的落葉、毛線團、樹根樹葉等等,在王耀慶看來其實都是培爾·金特病態的自我幻想,他們也因此而與培爾有了同樣的聲音。“這些角色其實是培爾一直在和自己説話,與自己的良知和善念打架,在處理時,我用的是培爾自己的聲音,因為他們其實都源自同一個人。”

   不是歌劇,不是音樂劇,不是交響樂,更不是話劇,演出有了一個全新的名字——“交響樂劇”,繼在上海和上海交響樂團合作、在北京和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團合作之後,10月25日,王耀慶還將攜手廣州交響樂團在廣州大劇院登臺,不過每場演出都並非同一版本的復刻。“上次演出中一個角色用了上海話,這次北京演出用了北方語系的方言,幾乎每天的演出都不一樣,每天都在生長中。”

   都説哲理寓言類的戲劇是男演員的噩夢,但王耀慶卻給出了否定的答案,“對我而言,寓言不是噩夢,到每個地方都換一種方言才是噩夢。”

   重復不是消耗而是積累

   從2006年開始,王耀慶幾乎是一年一部話劇的頻率和林奕華導演進行了一系列讓經典活在當下的實驗。“我們可以説是一種投緣,他的作品其實很關注現代人,現代人的想法、生活和思維,以及現代人為什麼會和古代人産生關聯。經典一定是有人性中共性的,每個人都可以在名著中找到自己,那些精神、問題和矛盾是一樣的。”

   在王耀慶看來,“臨沂華有很多事情要説,可以説是個話癆,一場3個半小時的演出,他可能要説100件事,觀眾如果能在一場演出中搞懂15件事就很了不起了。所以我們要用更直觀的方式去告訴觀眾,我們想要他們去思考什麼。”在西遊、水滸、紅樓等一系列的改編中,王耀慶認為聊齋最痛苦。“劇本難在角色每天都要死去一次再復活一次。不過在我看來,在舞臺上重復做同一件事情不是消耗,而是一種積累,我希望可以一直做下去。”

   電視劇、綜藝、短視頻、直播帶貨,面對每個“角色”,王耀慶都無愧“元氣滿滿”。一直以來,他分配時間的方式有點“簡單粗暴”,就是先來先得。

   接下來,王耀慶將會在東方衛視做一檔綜藝節目,希望把不一樣的新鮮思維帶給大家,至於11月4日的快手直播間裏有哪些驚喜,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文/本報記者郭佳

統籌/劉江華

攝影/本報記者王曉溪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10/12/c_1126593517.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