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李岱江:唱戲不出汗 累死沒人看

發佈時間:2020-09-23 14:15:44 丨 來源:央廣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87歲的他是赫赫有名的“呂劇三傑”之一,如今一家三代全部從事戲曲工作,成為戲曲界的一段佳話。“賣面的憑湯,唱戲的憑腔”,他傾畢生精力為呂劇聲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其演繹方式也多被後人傳唱、效倣,有“十生九學李”的説法。

   這位87歲的老人,今天對一些人而言可能有些陌生,但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齊魯大地,幾乎無人不知——有人可能不認得當紅的影視明星,但沒有不知道他的。彼時,他與郎鹹芬、林建華並稱為“呂劇三傑”。他就是呂劇表演藝術家李岱江。

   採訪李岱江是在8月的一個下午。那天上午,他參加了一個戲曲的會議,晚上受山東省呂劇院邀請觀看優秀經典傳統呂劇《姊妹易嫁》,並對青年演員進行指導。雖然已經退休近三十年,但李岱江的生活仍圍繞著呂劇轉,用他的話説,呂劇就是他的第二生命。

   頭頂前進帽,手持紙折扇,雖然眉須皆白,但面色依舊紅潤。一聊起呂劇,記者面前的李岱江,立刻興奮起來,舉手投足間神采飛揚,目光中流露出的全都是對呂劇的熱愛,興之所至,還會忍不住來一嗓子,依舊聲音高亢,吐字清晰。

   1949年,李岱江考入陽谷縣安樂鎮師範。師範還沒畢業,他得知聊城文工團在招人,便做了人生中一個艱難而又重要的決定——退學。“當時學校告訴我,考文工團必須退學,即使考不上也不能回來了。”他沒有絲毫猶豫,毅然選擇退學,被聊城文工團錄取。

   在那個唱戲還被視為“不入流”的年代,李岱江放棄成為教書先生的大好前程進入文工團,用今天的話説,絕對是真愛。“很小的時候,我就覺得戲曲很神秘,哪有唱戲的,不吃飯也得去看看,無論什麼戲都喜歡看。雖然也看不太懂,但回家後仍然興奮地拿高粱稈當道具模倣戲裏的人物耍一耍。”《鍘美案》《樊梨花征西》《三上轎》……現在説起小時候看過的戲,李岱江仍然如數家珍。

   1953年3月31日這個日子,即便過了幾十年,李岱江依舊能準確地説出來。因為那天,他被分配到山東省實驗歌劇團,也就是後來的山東省呂劇團。那裏,改變了李岱江的一生,也是從那裏,李岱江開始活躍在呂劇表演藝術的舞臺上。

   沒有任何一種成功是偶然的,特別是在戲曲表演方面。由於之前沒有經過系統學習,剛剛進入呂劇團的李岱江不得不從戲曲的“四功五法”基本功學起,從壓腿劈叉做起,而這對於已經20歲的他來説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李海亭和田菊林兩位老師的指導下,李岱江每天至少要練兩個小時的基本功,每天都練得腰酸背痛。當時住在二樓的他經常扶著墻才能回到宿舍。此外,每天還要學習老腔老調、山東琴書、京韻大鼓等跟呂劇相關的藝術類別。“戲曲學習只有學不到的,沒有用不著的”“搞戲曲就像鑽戲筒一樣,鑽進去還要鑽出來”。李岱江一直把前輩們對他説過的這兩句話牢記於心。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了半年多的苦練,李岱江在1953年底迎來了公演的機會——在《井臺會》中飾演魏奎元,在《小姑賢》中飾演王登雲。演出在濟南引起轟動,本打算演六天,最後足足連演了四十多天。“第一天只有三百多人,第二天來了六七百人,到第三天1000人的場子全部坐滿。再到後來一票難求,觀眾乾脆帶著鋪蓋去排隊買票。”

   對於戲曲演員來説,創作反映人民群眾生産生活的作品、不斷地進行演出實踐,才是鍛鍊自己最好的方式,也是對觀眾最好的回饋。李岱江曾參加諸多重大演出,並先後赴朝鮮、福建、廣西等地慰問演出。他還曾為毛澤東主席演出《借親》,為周恩來總理演出《沂河兩岸》。“周恩來總理稱讚呂劇團演的《沂河兩岸》反映了生産鬥爭,完全成功。”李岱江回憶道。

   通過不斷學習和鑽研,在60多年的舞臺實踐中,李岱江博採眾長,融會貫通,逐漸形成了表演瀟灑穩重、唱腔清新流暢的藝術風格,塑造了眾多經典的人物形象,先後主演《借年》《小姑賢》《井臺會》《墻頭記》《沂河兩岸》等劇目。李岱江傾畢生精力為呂劇聲腔藝術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演繹方式也多被後人傳唱、效倣,有“十生九學李”的説法。為此,他榮獲山東省文聯“突出貢獻藝術家”通令嘉獎,被山東省委宣傳部命名為“齊魯人民藝術家”。

   直到現在,李岱江仍然保持著學習鑽研呂劇的習慣,每天堅持去廣場上或公園裏練唱、壓腿、圓場,每次持續四五十分鐘,在不斷研究和感悟中總結和提煉出對呂劇新的心得體會。2016年在百花公園中練唱時,他偶然感悟到了“氣息過滿則僵,氣息不足而無力,呼吸有度控好胸腹”的氣息運用法,便立刻從背包中拿出小本記錄了下來。“我希望能把自己幾十年的舞臺經驗總結下來傳授給年輕人,讓他們少走彎路。”李岱江説。

   幾十年來,李岱江收了30多位徒弟,他對弟子和子女的教育十分嚴厲,鼓勵他們堅持練功練唱,如若反覆練不好,可能還會踢上一腳。

   李岱江常説,“唱戲不出汗,累死沒人看”“賣面的憑湯,唱戲的憑腔”。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大部分弟子都成了國家一級演員和所在院團的臺柱子。他的兒子李肖江和女兒李霄雯也已成為知名呂劇演員。在家族環境的影響下,他的孫子和外孫先後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從事戲曲學習和研究,一家三代與戲曲藝術結緣,成為戲曲界的一段佳話。

原文連結:

http://ent.cnr.cn/zx/20200923/t20200923_525272547.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