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故事

鮑勃的夏天 樂隊的夏天

發佈時間:2020-09-18 09:39:11 丨 來源:北京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劉憶斯

今天的夏天格外熱,也格外長。進入9月,白露將近,本該是仲秋時節,可國內大多地方還是30℃往上的天氣。夏天的體感讓《樂隊的夏天第二季》不會太尷尬。雖然搖滾樂隊受眾有飯圈化的趨勢,以及某樂隊在“復活”環節的巨大爭議,已經讓這個國內難得的音樂綜藝越來越糊。

印象裏,如果用一個季節對應搖滾樂,應該就是夏天。搖滾樂史上的經典金曲如貓王的《夏吻冬淚》、詹妮斯·喬普林的《夏日時光》、斯萊和斯通一家樂隊的《夏日情趣》、埃迪·科克倫的《夏日布魯斯》(這首歌最著名的版本是藍色歡呼樂隊翻唱的,被一些好事者上溯為重金屬音樂的源頭),都是關於夏天的歌。當然,搖滾夏曲裏也不能少了鮑勃·迪倫的《夏日》,在新世紀裏,老鮑勃莫名其妙的又火了一回,憑藉的就是收錄這首《夏日》的《愛與偷竊》(2001)和《摩登時代》(2006)兩張專輯。

我們不聊中國樂隊的夏天,也不説21世紀的老鮑勃,而是把時間撥回55年,回到1965年的夏天,回到《重返61號公路》問世的夏天。

1

1965年8月30日,《重返61號公路》由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發行,這是鮑勃·迪倫的第六張專輯。迪倫的創作一直旺盛,幾乎他任何一張專輯都是一次創新,一次轉型,而1964年和1965年更被公認為其創作高峰。1964年的《時代變了》給迪倫永遠貼上了“抗議歌手”的標簽(雖然他自己並不認同),而《鮑勃·迪倫的另一面》更集中體現了他超強的原創能力,創作出整張專輯11首作品,迪倫只用了一晚上,準確地説是六個小時和一瓶博若萊葡萄酒。1965年初,迪倫推出了評論家認為“難以超越的”《全部帶回家》,不到半年,這位24歲生日才過去三個月的明尼蘇達猶太男孩又拿出了更偉大的《重返61號公路》。

就在這張專輯發行前幾天,迪倫第三次參加著名的新港民謠音樂節,卻因為用電聲樂隊表演而被現場的觀眾狂噓。民謠死忠認為“插電”的迪倫完全背離了民謠的傳統,是“民謠的叛徒”。然而,這個挫折不但沒有讓迪倫沮喪,反而成為他從“民謠歌手”向能量無限的搖滾夢想家轉變最初也最堅決的一步。《重返61號公路》不但是張全電聲專輯,更把迪倫塑造成搖滾傳奇和搖滾神話。

專輯的起首曲《像一塊滾石》是搖滾樂歷史上的最大金曲,被著名的《滾石》雜誌奉為“史上最佳歌曲”,被無數人聆聽、吟誦、翻唱、膜拜,是人們心目中最能體現搖滾精神的作品。同樣,這張專輯中的《墓碑布魯斯》《瘦子的歌謠》《重返61號公路》(專輯同名曲)《如同湯姆·薩博的布魯斯》也都是鮑勃·迪倫的經典作品。而專輯最後一首歌,11分鐘長的、有著“巴洛克式幽閉恐懼症詩節”的、猶如費裏尼超現實電影夢幻而又荒誕的《荒蕪路》,隨著時間的流逝,其深刻的寓意,史詩感的批判,巨大的籠罩感,散發出人文主義的光芒愈發奪目。

為這張專輯命名的“61號高速公路”,是迪倫人生故事,或者説人生神話裏的高頻詞,這條高速公路的起點——明尼蘇達的港口小城德盧斯,是迪倫的出生地,也是他的成長之地。從小到大,迪倫多次離家出走的路線都是沿著61號高速公路“走向任何異鄉”,並連接他的“鄉村布魯斯大道”。可以説,這條路既是迪倫的探尋之路、成長之旅,也是他的心靈棲息地。因此,“這張唱片是進入新的音樂疆域的路線圖,它一方面返回了藝術家年輕時的領地,同時又考察連接(美國)南方和北方音樂遺産的軸心(用最寬泛的術語來説,就是白人音樂和黑人音樂,民謠與布魯斯)——這也是迪倫孜孜不倦的音樂創作所追隨的雙極。”

2

上面那段話我是引用《鮑勃·迪倫:重返61號公路》中的文字,作者是義大利作家、詩人馬克·波利佐提。這本書是上海文藝出版社“小文藝·口袋文庫·33公式系列”中的一本,這套書是愛樂人和愛書人的雙重福音,一本精美的小書,全面、專業又視角獨特地詮釋一張專輯。去年這套書的第一輯出了《地下絲絨與妮可》《大衛·鮑伊:低》《邁爾斯·戴維斯:即興精釀》《湯姆·韋茨:劍魚長號》和《齊柏林飛艇IV》五種,今年又推出第二輯,包括《黑色安息日:現實之主》《涅槃:母體中》《小妖精:杜立特》《人行道:無為所為》和《鮑勃·迪倫:重返61號公路》。

在資訊隨時隨處隨手隨眼的當下,為什麼還要看這樣一本書?我的回答是:一,涵蓋性強,這套書不是單純的樂評、碟評,而是一本書將一張經典唱片的創作背景、製作班底、錄製歷程、歌詞解析、音樂批評、意義延伸全面覆蓋。二,針對性強,叢書編輯對文字評介的主體——唱片有非常專業和恰當的選擇,他們挑的既有膾炙人口的暢銷天碟,也有口味獨特的小眾精品,基本包括了現代流行音樂的分類與不同口味的需求。三,體驗感強,開本小而美,方便帶出門,每當我把這套書中的一本裝進書包,或者塞進褲子後兜,總會想起少年時永不離身的Walkman。《紐約時報書評》稱這套書“涵蓋了對搖滾怪咖細緻入微的分析和獨具只眼的個人致敬,既隨心所欲又相容並蓄。”這話還是説得太文縐縐了,用更容易懂的話來説——這套書和好的唱機、音響一樣,是經典唱片的必要裝備。

3

現在的音樂獲取越來越輕易,只要你手機網路夠強,空間夠大,音樂史上所有的資源都可以呼之即來。來得容易,人們也就不會太關注,太珍惜,不想要的時候,也必是揮之即去。如今越來越多的朋友是用、或者説只用手機聽音樂了,具有極大局限性的設備犧牲了音樂的豐富與品質倒還在其次,我覺得用手機聽最大的危害還是讓人越來越對聽音樂沒有耐心,缺乏尊重。很多人用手機聽音樂,都是只聽前30秒,然後隨時切歌。音樂的命運就像迪倫的歌詞一樣,不是“那呼嘯的、急驟的、暴烈的、兇猛的”暴雨將至,而是拖進度條的手指將至。

吐完牢騷,説回鮑勃·迪倫的中文出版。在2016年老鮑勃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之前,國內書市裏他老人家親手寫的書,只有2015年由上河卓遠重校再版的《編年史》,這書曾在2006年由江蘇人民社首次出版,名字叫《像一塊滾石:鮑勃·迪倫回憶錄(第一卷)》。上河卓遠把書名改為“編年史”,是遵從了作者的原意,因為原書書名就叫“Chronicles”。

老鮑勃自己寫的書極少,別人寫他的書那可就多了,説汗牛充棟也不為過。民謠詩人、抗議歌手、搖滾巨擘,以及諾貝爾獎得主的多重加持,讓他在每個時代都有著巨大的人氣。換句話説,也就是巨大的價值。因此,他一直是出版社、書商、媒體、傳記作家們的“寵兒”。

在我看過的關於鮑勃·迪倫的書裏,介紹、解析其作品比較好的,推薦三本:上河卓遠的《鮑勃·迪倫的歌:492首歌背後的故事》(2019)、中信見識城邦的《康橋鮑勃·迪倫手冊》(2019)、未讀出版的英國UNCUT編輯部整理的《經典搖滾音樂指南:鮑勃·迪倫》(2016)。如果有人想昨日重現,深入了解迪倫當年傳奇事跡的,也推薦三本:上海譯文社《地下鮑勃·迪倫與老美國》(這本書南京大學出版社曾在2008年出過),廣西師大社的《鮑勃·迪倫在紐約:1961-1964》,上河卓遠的《滾雷日誌:鮑勃·迪倫的傳奇巡演》。真巧,這三本書都是2018年出的。

4

為什麼這麼多年過去了,大家還是那麼熱愛老鮑勃?波利佐提有一段話頗有道理:“對於迪倫音樂的評論無論多麼有洞察力、其分析無論多麼詳盡,其音樂自身卻具有再次捲土重來的反撲力量,它會對勇敢的評論家又一次發出挑戰,迫使他嘗試新的理解和闡釋,迫使他知道終有詞不達意之時。”探究人性之複雜,飽含批判與哲思,內容雋永,常聽常新,能符合併道出不同世代的需求與心聲,這就是迪倫,或者他的音樂的魔力吧。

其實,説到搖滾樂歷史上最著名的夏天,還不是1965年的夏天,不是在羅德島的新港,或者紐約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A號錄音室(《重返61號公路》在這裡錄製),而是在1969年,在伍德斯托克。不過伍德斯托克音樂節迪倫是缺席的,他拒絕的既是音樂節也是那些蜂擁到他家後院過節的嬉皮士(迪倫當時的家就在伍德斯托克附近)。這其實也證實了許多人拒絕承認的一點——“迪倫並不是他所參與塑造的時代和文化的産物,而是那些塑造他的時代和文化的産物”。

伍德斯托克音樂節主要發起人埃利奧特·臺伯在其書《解放的種子》結尾處寫了這麼一段話:“那個夏天結束的時候……我知道無論我去哪,無論我做什麼,伍德斯托克都將伴隨著我。它也許沒有改變世界,但卻極大地改變了我的生活。”

我希望《樂隊的夏天》也能改變一些朋友對音樂的態度,聽音樂是一種生活,而不是只在夏天。去聽音樂吧,音樂多好啊。

原文連結:

http://epaper.ynet.com/html/2020-09/18/content_362055.htm?div=-1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