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扶貧故事芭蕾化呈現的新嘗試

發佈時間:2020-09-14 09:29:16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9月12日21時30分,國家大劇院歌劇院內燈火輝煌。中央芭蕾舞團的演員和樂手們在鮮花與掌聲中,躬身向觀眾致敬,完成復工後首個大型原創舞劇《花一樣開放》首輪演出的第二場表演。

該劇將發生在苗鄉的扶貧故事搬上舞臺,演繹了一曲追求幸福生活的青春之歌。難得的是,在面對扶貧這個宏大題材、面對悠久而豐富的苗族歷史文化時,主創團隊規避了最容易出現的問題——用力過猛。清淡的舞蹈編排、緩緩的情節推進,完成了一次苗舞、苗鄉故事登上芭蕾舞臺的嘗試。

這部時長兩個小時的舞劇,由中芭優秀編導費波與張鎮新聯袂擔任舞劇編導。與許多大製作寫實作品一樣,《花一樣開放》以雙線索構成故事。主線是農業專業的鄉村志願者何琳來到苗鄉幫助人們脫貧致富,輔線是何琳在當地的搭檔阿山與青梅竹馬阿朵的愛情故事。

在舞臺上演繹愛情故事對芭蕾創作者來説駕輕就熟,扶貧故事卻頗難表現。舞臺上的扶貧志願者育新苗、勘土壤、挖掘養蜂資源……編導們能把這些扶貧行為一一交代清晰已屬不易,但尚未做到使這些行為凝聚出具有強烈戲劇衝突的情節。好在,主線裏的扶貧之舉總是與輔線的愛情故事相交織,在戀人的誤會、妒忌、猜疑中産生了特殊的幽默效果,不失為一種巧妙呈現方式。

劇中巧妙融入了苗族歷史文化的諸多閃光點,讓全劇有了可深入探究的文化空間。比如設置扶貧志願者何琳住在一位苗族老媽媽家裏,老媽媽擅長刺繡,何琳在忙著農業扶貧之餘,也暢想了苗鄉刺繡走到時尚舞臺的盛景。現實生活中,苗繡的確是苗族文化傳承和苗鄉人民闖世界的一大利器。當何琳幻想著苗繡時裝秀時,舞臺背景出現了蝴蝶圖樣。這個意象頗有深意。因為蝴蝶媽媽,正是我國黔東南苗族的祖先,也是苗繡延續時間最廣、最常見的圖案題材。

雖然苗鄉可挖掘利用的歷史文化資源非常豐富,但兩位編導始終比較克制,只是有限而精煉地在演員服飾上展現苗族風韻,並在全局最後一幕——“趕秋節”時釋放出苗族歌舞的魅力。即便是釋放,苗族歌舞也始終服務於芭蕾舞臺的整體調性,觀眾並沒有看到原生態舞蹈和純民族舞的表演。芭蕾演員借用了苗族舞蹈的顛簸律動和手勢特徵。流行于苗鄉的板凳舞也沒有被大場面、大幅度地借用,只是點到為止。竹竿舞則巧妙地與芭蕾把桿相結合,展現出獨特的創新魅力。

全劇的配樂可圈可點,中央民族樂團作曲家王丹紅為舞劇傾注了鮮活的苗族韻味,現場演奏形成的磅薄氣勢為舞劇增添了感染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舞劇的創作正值新冠肺炎疫情肆虐之時。中芭藝術家克服了許多困難,比如苗族舞蹈的學習,就是特邀專家通過線上教學的方式帶著演員學習、排練的。這些努力和付出,贏得了觀眾的掌聲回報。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09/14/c_1126488779.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