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為做好曲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工作,河南廣播電視臺農村廣播記者周迪來到尉氏縣水臺村看望了78歲的河南墜子代表性傳承人、盲人安二法,採訪了安老創辦的民營劇團——開封市群訪戲劇藝術團。
中共尉氏縣委宣傳部、尉氏縣文化廣電和旅遊局、蔡莊鎮黨委、水臺村書記、水臺村第一書記等領導也來到了水臺村群訪戲劇藝術團的排練場。
水臺村是一個大村,全村4000余人,家家戶戶喜歡聽戲,男女老少曲不離口,於是,安二法就在當地政府部門的支援下,創辦了開封市群訪戲劇藝術團,經常在田間地頭、縣文化廣場演出河南墜子《王員外休妻》、《小二姐觀花燈》、《巧嘴笨媳婦》、《韓湘子拜壽》、《呼延慶打擂》等,為了滿足當地群眾的文化需求,還排演了豫劇整場戲《下陳州》、《桃花庵》、《斷橋》、《三哭殿》等,帶團公益演出,服務鄉親四鄰。
河南墜子形成約有一百多年曆史,俗稱“河南墜子書”、“簡板書”或“響板書”,又名墜琴,流行于河南和華北部分省市。2006年,該曲藝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河南墜子是一種獨特的曲藝形式,演唱者一人,左手打檀木或棗木簡板,邊打邊唱,也可以兩人對唱,一人打簡板,一人打單鈸或書鼓,唱詞基本為七字句,伴奏者拉墜琴,有的踩打腳梆子。
安二法的説唱墜子《楊家將》、《小二姐觀花燈》、《楊發貴摔子》、《魏兵義下江南》等,觀眾看了高呼:“河南墜子,唱功獨特,高手在民間啊!”
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瑰寶,而守住傳統曲藝文化,民間藝人安二法與他的劇團正在不懈努力。安二法不僅學習了大量傳統河南墜子,還借鑒了豫劇、曲劇、京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演唱特點,博採眾長,融會貫通。
當今融媒時代,曲藝非遺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出現了困難,表演人才的流失、創作人才的斷檔,制約了曲藝的傳承與發展。
守望初心,砥礪前行,保護一個行業,是需要無數歲月堆積、磨礪、感受、體會、傳承......有堅守還要有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河南墜子才能不斷的發展,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