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讓藝術的陽光照進孩子們的心扉

發佈時間:2020-08-04 09:16:18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大元社的孩子們學習舞臺劇。

周燕。

開欄的話

“小康”一詞來源於詩經,是千百年來中國人心中恒久的嚮往。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收官之年,從擺脫貧困到總體小康,再到全面小康,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14億中國人民篳路藍縷、風雨兼程,走出了一條康莊大道。文化涵養小康亮色,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小康的題中應有之義。一大批文藝工作者活躍在山間、田野、村落,播撒文化火種,改善文化民生,為全面小康築牢文化根基,讓更多人享受到中國文化繁榮發展的成果。今日起,本版推出“禮讚——小康路上的文化扶貧故事”系列報道,讓我們走近那些值得讚頌的文化扶貧人物,感受那些值得銘記的溫暖動人瞬間。

本報記者王廣燕

三界峰,九嶷山北麓最高峰。這裡的山路崎嶇蜿蜒,雲霧繚繞,一場小雨後,草叢上挂著水珠,野蘑菇從地裏鑽了出來。山中坐落著湖南省永州市寧遠縣大元村,交通不便,距離縣城20多公里。

在大元村,超過半數兒童是留守兒童,然而,村裏的孩子們並不寂寞,每天放學後,都能聽到村裏的大元社古琴聲悠悠,歡笑聲不斷。孩子們一起畫畫、寫詩、做手工,通過天文望遠鏡仰望星空,踏訪大山深處認識各種草藥。到了週末和寒暑假,大元社還會舉辦音樂會、觀影會,讓留守兒童在玩耍中接受藝術的啟蒙。從2016年創辦至今,大元社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已成為留守兒童溫暖的家園。

放棄大城市生活

年輕夫妻回到山村

夏夜的山村沒有城市裏明亮的燈光,只有天上繁星點點。已是晚上十點,幾個孩子還在大元社裏和周燕一起玩著蹺蹺板。作為大元社的創辦人,周燕很受孩子們歡迎,是這裡的“孩子王”。

周燕是一名90後,2014年7月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她的丈夫劉休是一名斫琴師,從事古琴藝術傳承。兩人都是湖南人,又都曾是留守兒童,“我老家在湖南益陽,小時候家裏發了洪水,很多孩子的爸爸媽媽不得不出去打工養家,我也變成了留守兒童的一員。”周燕説,在留守兒童中,失學是一種普遍的情況。自己是幸運的,堅持上完學,走上了藝術道路。

2015年末,周燕第一次跟隨丈夫回到他的家鄉大元村。大元村全村有470多人,其中300多人在外打工,只有60多位老人和27名留守兒童守著這個偏僻的小山村。周燕看著孩子們的眼神,仿佛看到了小時候的自己,內心被狠狠地戳痛。“在極端缺乏愛與關注的環境裏,他們眼神裏有些害怕,但也釋放著渴望。”

村裏的留守兒童基本都是跟爺爺奶奶過,他們和爺爺奶奶的關係非常微妙,老人只要讓他們吃飽就行,很少交流溝通,很多孩子沉溺于電子産品,從不分擔家務,這讓周燕很痛心。

頂著長輩的不理解和反對聲,這對年輕夫妻決定,放棄在北京工作的優厚待遇,做一些事情改變留守兒童的現狀。2016年,他們拿出在大城市打拼積攢下的積蓄,自費投入200余萬元建起一棟兩層高、面積240平方米的樓房,配備了電腦、投影儀、天文望遠鏡、古琴、繪畫等學習娛樂用品,成立了大元社留守兒童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免費為農村留守兒童提供一個學習和娛樂的空間。

“我能走出大山,就是因為獲得了足夠多的支援和愛。”周燕決心,要用愛的力量去改變更多留守兒童的命運。

近五年堅守大山

打開留守兒童封閉的心

在大元社的門上,有一塊木板,上面刻著幾行字:大元社致力於環境保護,三農與扶貧,關愛老人婦女及兒童,公共藝術推廣交流與文化素質教育。“我們並不是想讓這些孩子都成為藝術家,而是讓藝術給他們力量。”為了實現這樣的願景,周燕挨門挨戶走訪留守兒童的家,她面對的是一個個複雜的家庭背景、一顆顆因缺乏愛和引導而封閉的心。

15歲的秀秀三年前從廣東回到寧遠,從跟著爸爸打工的流動兒童變成了和爺爺奶奶在一起的留守兒童。三年前的她因為不適應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性情暴戾,不停和弟弟妹妹打架,幾乎每天都有人哭著向周燕告狀。

“在繁麗的天空中/有一隻馬/馬好像在喝茶/旁邊有一顆星球是木星/那裏非常美麗……”加入大元社那晚,秀秀第一次用天文望遠鏡看星星,寫下了《空中飛行的馬》。周燕發現秀秀對植物特別感興趣,就讓她把喜歡的葉子撿回來畫成畫,一個月後秀秀竟然畫成了一幅十米長的畫卷。後來,大元社的老師帶著秀秀把作品帶到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和其他城市孩子的作品同臺展出。如今,秀秀變得開朗了,與弟弟妹妹的關係變得不再緊張,她還主動分擔爺爺奶奶的家務活。

村裏還有一個孩子,生活在一個非常壓抑的家庭,性格非常孤僻,甚至做出自殘舉動。“我們通過藝術治療和藝術陪伴,讓他釋放出內心的壓力。他其實藝術天賦很高,眼睛看到什麼就能準確地畫出來,形狀和比例很準確。”在接觸繪畫後,這個孩子做出來許多作品,一天他忽然對周燕説:“以前沒有遇到你們,我一直覺得這個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就像活在一個盒子裏面一樣,我看不到陽光,覺得生活都是灰色的。阿姨你們來了之後,我就覺得我的世界有陽光了。”那一刻,周燕的眼淚掉了下來……

來大元社的孩子越來越多,周燕只好壓縮自己的居住空間,為孩子們的活動騰地方。各種開支援續燒錢,大元社在開展到第三年時周燕感覺到壓力最大,“我先生是做古琴的,會出售自己手斫的古琴來維持一些生計,有時候生活真的揭不開鍋了,我也會去接一些設計的活兒來補貼家用。看到藝術讓這些孩子發生變化,也給了我堅持下去的力量。”

更多奉獻者加入

讓愛的力量延續

在周燕夫婦的感召下,一批從中國美院、中央美院、浙江大學、北京大學等名校畢業的藝術老師也來到大元村當老師、志願者。

“我們每年都要引進國內外高等院校的師生入駐村莊,給孩子們提供良好的師資力量,並利用週末、寒暑假等節假日,通過文化補習、藝術教育、生活輔導、戶外活動等形式介入到留守兒童的生活和學習中,讓他們在玩耍的同時接受藝術的熏陶。”周燕説,目前大元社固定的老師有10位,每年還會有約40位志願者來到這裡支援。

2019年,大元社藝術文化交流中心在民政局成功註冊為公益機構,村裏免費提供給大元社一個空間——大元村知青農場。近兩年來,當地民政部門每年給予大元社十萬元資金支援,一些社會力量也加入支援。大元社開始活化村裏的一些傳統的建築,佈置了公共大食堂、古琴空間等,並在今年4月啟動搭建大元社露天劇場。未來在這個半弧形的劇場,孩子們可以表演古琴、吉他、戲劇,舉辦自己的藝術節。

這幾天,周燕忙著準備暑假的森林藝術節,到8月中旬,曾在北京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展出的“家園”巡迴展第二站將來到大元社,把大城市展廳裏的展覽帶到山水之間。大元社邀請了十四位當代藝術家入駐大元社,和寧遠鄉村孩子、鄉村教師一起共創作品,還邀請了北京、上海、廣州、重慶等地的藝術家家庭帶孩子駐地創作,UCCA青少年籌備委員會和首都師範大學附屬育新學校等全國城鄉各地青少年也會共同參與創作。

“經過這5年的陪伴之後,孩子們的狀態有了質的變化。我想通過這次藝術節,讓外界看到我們孩子生長的力量。”周燕説道,大元社從留守兒童公共教育著手,但並不止於此,大元社的社區藝術實踐,是希望用藝術活化鄉村,激發鄉村環境的自我生長和變革的內在動力,最終促成鄉村的各個領域生態慢慢生長。“我想讓孩子們獲得藝術的滋養,在實現他們的人生理想之後,能回望他們的環境,像我們一樣把這份力量延續下去。”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8/04/content_12475197.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