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的未來,會屬於能畫能寫可演奏的人工智慧嗎?
人工智慧(AI)與藝術創作的融合,已經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人們的視野,並對人類的藝術發展産生了影響,更令人與機器之間的界限變得更加模糊。AI在藝術上的創造力究竟有多大?它的“作品”能否稱為藝術品?AI+藝術的背後是怎樣的數據體系?藝術創作的靈感,AI也會擁有嗎?帶著種種問題,一場在美術館館長、藝術家以及高科技人員之間進行的“AI與藝術創造力的未來”主題跨界討論由此展開。
2020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雲端峰會期間,在上海報業集團、上海新華發行集團與科大訊飛的戰略合作框架下,上海明珠美術館與科大訊飛開啟了面向未來藝術與人工智慧領域的交流合作。作為新世代的美術館,藝術與文化的創新能力和人文關懷不僅局限于某個行業,更投射在人類發展進程的各個領域。上海明珠美術館館長、策展人李丹丹認為:“歷史上科技的發展總會觸發藝術創作的變革,立足當下的藝術與科技,特別是藝術與人工智慧領域的深入對話交流,能為高速發展的科技平添審美與倫理的維度、人文的關照與創意創新的驅動力。”2018年,歷史上首張由AI創作的作品被拍賣,並以43萬多美元的高價成交。該作品是一張肖像,以一個函數演算法作為簽名,這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它帶來的並不是對所謂人類藝術家的作品,或者藝術市場的衝擊,而是一個新紀元的開始。
技術的發展從來都會觸發新的藝術語言、影響藝術發展的進程。“正因為有新技術,我們的視野被拓寬,一些限制也被消除。”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AI研究院副院長竺博説。藝術家誇尤拉在談及科技運用時坦言:“技術不僅是工具,更像是夥伴。”自稱“藝術家和工程師”的加拿大華裔藝術家鐘愫君表示:“我們正在創造未來的新型混合感知,這是之前從未經歷過的。”
藝術家陳俊愷更以遊戲裏的配樂為例,提出一種新的可能性:遊戲的音樂場景有很多分類,藝術家把函數公式輸進去,生成樂譜,最後讓交響樂隊演奏和錄音,期間只需對風格和場景提出要求,再進行最後的微調即可。“其實人工智慧給創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式。AI創作出來的藝術,需要我們給予更多的補充,傳統創作模式的成品,也能通過AI實現更多可能,因此兩者在未來很可能擦出更耀眼的火花。”(新民晚報記者徐翌晟)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0/07-19/92426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