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名家入校園 豆丁變戲骨

發佈時間:2020-06-29 10:45:39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番禺區羅邊小學學生在余蔭山房表演《嶺南英才傳繡·蹺》。

韋大小學的學生在排練粵劇。

韋大小學的學生表演劇目《小放牛》

粵劇老師為學生做頭飾。

粵劇老師指導學生訓練。

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新實踐

作為廣東音樂之鄉,番禺區民間私伙局興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在校園裏,一群群孩子跟著名家練功學戲,排練新劇目,講述著更加動聽的傳承故事。

據了解,番禺區校園粵劇傳承工作特別注重引入名家,善於用好名家資源,每個粵劇傳承特色學校都“有專業老師、有培訓場地、有器材設備、有經費支援”,傳承成果豐碩,一批作品獲獎,眾多孩子成才成角。為更好推動粵劇傳承出新出彩,番禺區接下來將加大對校園粵劇傳承的支援力度,邀請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吳非凡及其團隊“加盟”,進校園開展培訓,創編原創作品,從而夯實傳承根基,讓更多孩子愛上粵劇,讓文化薪火永續。

數讀番禺

粵劇傳承

番禺區曲藝家協會登記在冊“私伙局”樂社有76個,會員708人,遍佈在16個鎮(街)、鄉村(社區),每個私伙局基本配備音響、鑼鼓樂器等器材,每週均定期進行2至3次常規活動(約10人),是活躍在各鎮街文藝舞臺上的一支生力軍。

目前,番禺區有10所區少兒戲曲傳承基地學校

共有外聘粵劇曲藝專業輔導老師50多人

在培人數共800多人,累計培訓少兒戲曲愛好者超過2000人

組織少兒曲藝人才參加省、市、區級演出110場次,參加比賽共68場次,獲獎節目共74項,獲省、市兩級的獎勵28項

案例聚焦

“大梅花”帶出一群“小梅花”

粵劇校園傳承全面開花

“姐妹們,帶上你們的廣繡,我們一起去蓮花山趕廟會。布裏細描花,飛針繡出彩……”這是番禺區南村鎮羅邊小學原創粵劇作品《嶺南英才傳繡·蹺》,描寫了繡娘們到蓮花山趕廟會,學習廣繡的情景,小演員們以蹺功完成圓場、虎跳等動作,以唱詞細數了歷史悠久的廣繡技藝。

為學粵劇特地學粵語

羅邊小學雖是一座村小,卻有著獨特的文化氣質。它緊鄰具有百年曆史的培蘭書院以及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余蔭山房。

“培賢育雅,是我們的育人目標。希望學生們都能成長為賢雅君子。”羅邊小學校長黃健彬説,戲曲粵劇正是培育校園雅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手段,2012年開始,學校開始探索粵劇傳承,成立了培蘭粵劇社團,“粵劇給學生們帶來很多改變,體現在舞臺上的優雅、英氣,舉手投足間都不同。”

“我們一直想編排一個立足番禺本土、傳承嶺南文化的粵劇作品。”黃健彬説,2016年學校聘請了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老師到學校擔任粵劇教學指導。在工作中,吳非凡發現廣繡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在番禺有很好傳承,同時結合番禺蓮花山元素,編寫了《嶺南英才傳繡·蹺》劇目,然後排練了出來。

給吳非凡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羅邊小學粵劇班學生都很能吃苦。“踩蹺”被稱為“東方芭蕾”,在訓練中,學生們一直穿著“蹺”,踮著腳尖練功。“在這裡,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要兩三年才能掌握的技巧,他們半年、一年時間就練成了。”吳非凡認為,文化傳承,不捨寸功,“即使孩子們以後不做專業演員,這樣的粵劇練習讓他們收穫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堅毅的性格。”

劉雪瀅是《嶺南英才傳繡·蹺》的主演之一,平時她不怎麼愛談話,臉上不斷露出羞怯的神色。但讓她表演的時候,她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挺直腰板,自信滿滿地唱劇。這場劇目八個主演裏面,有些是非粵語地區學生,他們為了學習粵劇,才特地學習了粵語。

在2019年舉行的全國戲劇小梅花比賽中,粵劇劇目《嶺南英才傳繡·蹺》一鳴驚人,摘得“最佳節目獎”和“創編節目一等獎”。“大梅花”吳非凡帶出了一群“小梅花”,這也讓羅邊小學這所村小未來的粵劇傳承步伐更加自信。

據了解,羅邊小學為了讓更多孩子從粵劇文化傳承中汲取營養,他們還特意排練了一套大課間粵劇特色自編操,“選好苗子重點培養是點,而不是唯一目的。我們要讓點帶動面,讓學校有賢雅文化的育人氛圍。”

把粵劇帶入班會課

羅邊小學,只是一個縮影。粵劇校園傳承,在番禺已全面開花。

沙灣鎮是廣東音樂之鄉,鎮中心小學校園粵劇文化傳承條件得天獨厚。2018年,該校被定為廣州市第二批戲曲傳承基地,學校成立了民樂團和粵劇社團。學校還聘請廣東粵劇院二團國家一級演員劉建科等5名專業戲曲教師來指導。

“近年來,學校投入超過50萬元在粵劇與民樂傳承上,還注重挖掘和培育粵劇新苗,現在從一到六年級招收的學員有26名,每天下午4:30-6:00進行練習。”校內粵劇社團指導老師黎寶嬋説,學校一大特色是將粵劇與民樂結合,凸顯沙灣特色。小有名氣的新潮樂團沙灣青蘿樂坊中有4名成員就是從沙灣鎮中心小學走出去的。

在石壁街韋大小學,6年級學生梁文希、梁鍶洛為到訪者表演了《穆桂英》片段。説起學習心得,梁文希表示,粵劇人物的對話、動作很有趣,“父母也支援我學習。”

據了解,韋大小學編寫了校本課程《廣東音樂》《粵曲小調》等叢書,學校在中年級段開設了粵劇普及班,在三至四年級開設了粵劇唱腔和粵劇身段基本功學習。同時,把粵劇帶入班會課,班會課上放映粵劇經典劇目視頻,鼓勵學生搜尋粵劇資料,深入了解粵劇發展歷史、文化魅力。學校是第一批廣州市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推廣基地,學校粵劇作品曾獲得全國“蒲公英”金獎、廣東音樂大賽金獎、小梅花銀獎等上百個獎項。

基層思考

番禺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青:

讓群眾有更多渠道接觸粵劇

繁榮粵劇藝術,需要不斷補充接班人。調研發現,目前番禺區各粵劇傳承特色學校從事粵劇專業培訓的師資不足,且師資水準不均衡。粵劇苗子選拔培育缺乏持續性,“一些孩子在小學練習粵劇,到了中學由於缺乏條件,就中斷了。”

接下來,番禺區將結合實際,充分整合資源,實現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開展粵劇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探索經常性舉辦粵劇戲曲展演,將粵劇藝術融入市場,讓群眾有更多渠道接觸粵劇表演藝術。

在校園粵劇傳承方面,將利用名家帶學的方式,開展區內青少年粵劇藝術系統培訓工程。支援區內有條件的中小學開展粵劇藝術校本課程,開展包括粵劇戲劇創作、粵劇藝術表演等校內培訓,建立起番禺區粵劇藝術校園傳承基地,選拔培養更多優秀粵劇苗子,培育粵劇藝術新生代人才。

基層思考

番禺區沙灣鎮中心小學校長謝錦棠:

給孩子們堅持下去的平臺和掌聲

一所學校要做好粵劇傳承工作需要幾個要素:一個有情懷的校長,一個熱愛粵劇的專業老師,還有真正支援的家長、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孩子,再加上政府部門的支援,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有持續熱度的傳承氛圍。

學到東西,就要秀出來。對於校園粵劇傳承,要給孩子們提供展示的平臺,讓掌聲去鼓舞他們堅持下去。

作為一所紮根嶺南文化古鎮的小學,沙灣文化是我們粵劇傳承的重要資源,我們要探索如何將沙灣文化與粵劇傳承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專家點評

廣州粵劇院優秀青年粵劇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非凡:

與文化IP結合是校園傳承的突破口

吳非凡表示,粵劇文化的校園傳承需要科學的體系,比如,專業的粵劇師資、特色校本文化和校園德育、美育的支撐,“過去粵劇傳承多是師傅帶徒弟模式,現在需要在教育體系中去傳承。”

“要讓學生們真正地深入了解粵劇文化,知道什麼是粵劇,它從哪來,文化根基在哪。不是化了粧、上了舞臺,就是傳承粵劇文化了。”吳非凡表示,粵劇傳承既不能丟掉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又要有所創新,融合兒童劇、舞臺劇、歌劇等形式,以孩子的表達來呈現,講述孩子眼中的故事,守護粵劇文化內核,同時在形式上賦予新生命力。只有兼具傳統與潮流,才能讓粵劇這一瑰寶傳得更遠、代代傳承下去。

説起番禺區校園粵劇文化傳承工作,吳非凡認為,番禺區是嶺南文化的萌發地,經濟活力充足,又是廣東音樂之鄉,具有很多優勢。“番禺區還有眾多具有影響力的傳統文化IP,比如廣繡、鰲魚舞、魚燈等等,這些都為粵劇提供了新題材,如何找到粵劇與這些身邊的文化IP的結合點,是校園傳承的突破口。”

吳非凡表示,番禺區對於粵劇校園傳承非常重視,這必然將推動更多資源向學校傾斜,“名師、各種粵劇人才以及各種軟硬體支援,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將推動校園粵劇文化傳承更好地持續下去,培育更多小紅豆,出更多好劇作。”

文/記者肖桂來圖/記者李波通訊員譚若鋒、周曉婷

專欄統籌:湯新穎、王晨陽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ent/2020-06/29/c_1126170330.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