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曾靜萍:讓梨園戲成為藝術時尚

發佈時間:2020-06-11 13:22:44 丨 來源:人民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曾靜萍出演《董生與李氏》劇照。

曾靜萍非常直爽率真。聽説我要採訪,她的第一反應是:“我這個人沒什麼可寫的。你能不能寫寫我們團裏的年輕人,寫寫梨園戲?”

隨後,她興致勃勃地聊起了最近正在排練的新編梨園戲《倪氏教子》。這是她的兒子曾龍導演、她擔任藝術總監的一部具有喜劇風格的梨園戲。

在曾靜萍看來,所有的榮譽都只能代表過去,而梨園戲的無限可能性在未來。她早就把舞臺讓給了年輕人,自己去尋找更廣闊的藝術天地。

對於福建戲曲文化,曾靜萍是一張亮眼的名片。她是福建省第一位獲得梅花獎的演員,也是至今該省唯一一位“二度梅”獲得者。梨園戲從眾多地方劇種中脫穎而出,成為在全國都備受關注的幾大劇種之一,曾靜萍功不可沒。

曾靜萍小時候其實喜歡舞蹈,12歲那年錯過了北京舞蹈學院的考試後,瞞著父母去考了藝校,開始學戲。她叛逆的個性,在學校裏就初露端倪。別的孩子都跟著老師的示範反覆練習,曾靜萍卻不肯好好模倣,時常給老師“挑毛病”,在心裏琢磨更好的表達方式,遇到不喜歡的課還會蹺課。這種“不安分”的性格,是她後來敢於突破創新的原因之一,也讓她畢業不久就受到了“教訓”。1983年,福建省首屆青年演員比賽,從前的同學很多都獲得金獎銀獎,曾靜萍只拿到了銅獎。這件事對她産生了深深的刺激,至今記憶猶新。

不想接受失敗,唯有奮發努力。曾靜萍再次亮相,便一鳴驚人。1986年福建省首屆“水仙花”演員獎評選,曾靜萍獲得“最佳女演員”獎。1988年,首屆中國戲劇節在北京舉行,曾靜萍憑藉新編梨園戲《節婦吟》,榮獲中國戲劇表演藝術最高獎“梅花獎”。此時,她年僅25歲。

曾靜萍主工梨園戲旦角,她的表演韻味醇厚,扮相被譽為“細膩迷人”,刻畫人物入木三分。舞臺上的她光芒四射,舉手投足間,來自梨園戲獨有的古雅、詩意、情趣,頓時如香茗般沁人心脾,久久回甘。《蔡文姬》《禦碑亭》《陳仲子》《陳三五娘》《蘇秦》《朱買臣》……一部部戲就是一個個腳印,見證著曾靜萍在藝術上的攀登與超越。不斷的積累、歲月的沉澱,讓她的表演更為圓融、臻于化境。終於,在44歲那年,她以《董生與李氏》摘得第二朵“梅花”,這部作品也成為她流傳最廣的代表作。

“獲過梅花獎、文華獎只代表過去。一旦不努力,技藝就會下滑。”曾靜萍説。

梨園戲發源於宋元時期的泉州,保存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劇作、唱腔和演出規制,被譽為“南戲活化石”,有一整套嚴謹的表演程式。但曾靜萍從未被傳統束縛,永遠在嘗試創新。如沉浸式梨園戲《呂蒙正·過橋入窯》《大悶》《玉真行》,或走上街道進行流動性演出,或將表演融入風光秀麗的自然山水,或引入閩南語歌曲作為暖場……都是她的探索。去年,曾靜萍創藝空間和伯勒劇場揭牌,更為她提供了“實驗基地”。

在曾靜萍的率領下,梨園戲頻頻走到海外,聲名遠揚。她曾與歐洲十幾位藝術家合作實驗戲劇《環球靈魂》,這部戲參加了歐洲多個戲劇節、藝術節。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還曾和法國藝術基金簽下五年的藝術合作協議,通過這個平臺,《董生與李氏》《節婦吟》《大悶》在歐洲巡演,還以法語話劇的形式被重新演繹。

在國外巡演時,很多人請她留下來教戲,但曾靜萍覺得,她愛梨園戲,梨園戲屬於泉州,一旦離開,梨園戲的根就沒了,她本人亦如是。為此,她把中央戲劇學院表演係畢業的兒子也勸回泉州,拉到劇團當導演,並組織劇團年輕一代創建“尚好聽”品牌,為戲曲藝術的拓展盡心盡力。“尚好聽”在閩南語的意思是“最好聽的”,這是一支以“80後”“90後”為主的唱隊,演唱的不僅僅是梨園戲,也包括南音、閩南歌等藝術形式。曾靜萍很享受這個過程。她希望,梨園戲能夠不斷煥發新活力,成為一種藝術時尚。

《人民日報 》( 2020年06月11日 20版)

原文連結: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20/0611/c1013-31742428.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