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樂器鑒賞

古琴有哪些大師級粉絲

發佈時間:2020-06-05 16:06:55 丨 來源:新華網 丨 責任編輯:鄭乾



斫琴圖(局部)顧愷之/繪


弘歷觀荷撫琴圖郎世寧等/繪

唐代詩人盧仝在《風中琴》一詩中説:“五音六律十三徽,龍吟鶴響思庖羲。一彈流水一彈月,水月風生松樹枝。”我們知道,琴棋書畫是古代文人素養的直接展現,其中琴居“四藝”之首。古琴又有“焦尾”“綠綺”等別稱,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古琴藝術不斷得到繁榮發展,2003年11月7日,中國“古琴藝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中國人鍾愛古琴,認為古琴不是一般的樂器,它是富有生命、靈性的樂器。與其他樂器相比,古琴的音箱獨具特色,不是用多塊木板粘接起來,而是由整塊木頭挖空製作而成,箱壁較厚,且打磨較為粗糙,所以古琴的音色渾厚悠遠。從外形上看,它長約三尺六寸五分,代表一年有365天。琴面是弧形,代表著天,琴底為平,象徵著地,又為“天圓地方”之説。古琴琴面上有十三個琴徽,代表一年十二個月和一個閏月。此外,琴面上還鑲有用以架設琴弦的硬木,叫岳山。琴底掏有大小兩個音槽,大的稱龍池,小的叫鳳沼,這叫“有山有水有龍有鳳”。古琴最初有五根弦,象徵著金、木、水、火、土。相傳,周文王為了悼念他死去的兒子伯邑考,增加了一根弦。武王伐紂時,為了鼓舞士氣,又增添了一根弦,所以古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被後人尊為萬世師表的孔子,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古琴發燒友。孔子不僅喜愛古琴,關於如何學琴還有一套完整的理論。孔子認為學琴不僅要學曲學技法,更要學意、學人,也就是説學琴不是簡單地學幾首曲目,學會彈奏的技法,更重要的是要深刻領會琴曲的含義,並通過琴曲與他人交流溝通。孔子“曲中會文王”是古琴史上的一段傳奇故事。有一天,孔子聽老師演奏一首古曲,聽著聽著他突然從席上退下,跪在老師面前非常虔誠地説道:“學生好像看見文王正在彈琴啊!”老師非常驚奇,他告訴孔子:“這首古曲就是周文王譜寫的,曲名就叫《文王操》。”《文王操》歷來被尊為高雅的作品,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凈化人的靈魂。此後,“人琴合一、人琴相通”成為歷代古琴演奏者孜孜以求的至高境界。

對古人來説,古琴不但是一種樂器,更是抒懷寄情的絕佳選擇。“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何緣交頸為鴛鴦,胡頡頏兮共翱翔”。為了表達自己心中所愛,司馬相如借助古琴,深情的一曲,最終打動了卓文君,成就了一段愛情佳話。

東晉名士陶淵明也是一位古琴愛好者,但是他卻不識音律。陶淵明的家裏有一張“素琴”,但和劉禹錫《陋室銘》中説的“可以調素琴,閱金經”不是一回事。劉禹錫的“素琴”可以調,説明有弦,但是陶淵明的“素琴”只是一張無弦琴。然而他每次總是“撫琴自娛”,煞有介事,自得其樂。如遇朋友聚會,他就取出無弦琴,“作撫弄狀”,十分悠然自得。別人很不理解,陶淵明説:“但識琴中趣,何勞弦上聲?”展現了魏晉名士高雅、不同流俗的風度。

唐人很善於制琴,但白居易卻説唐代人不喜歡聽古琴,“人情重今多賤古,古琴有弦人不撫”。究其原因是古琴音色清純,表達的意境淡泊簡樸,不太適合唐代人的口味,“古調淡無味,不稱今人情”,唐代人更喜歡熱鬧響亮、激情昂揚的秦箏和羌笛。唐初才子陳子昂從四川來到都城長安,本想一展宏圖大志,報效國家,可事與願違,一直備受冷落。有一天,有人高價出售一張瑤琴,很多達官顯貴都爭相傳看,卻沒有人買。陳子昂看了看,二話沒説,花光錢袋裏所有的錢把琴買下了。還對眾人説:“敬請各位明日到寒舍來聽琴。”第二天,果然來了很多人,陳子昂不僅沒彈琴,還把琴摔了個粉碎,這時他把自己的詩文拿給大家看。眾人都説:“一摔千金,必是奇人,必有奇文。”一天之內,陳子昂名滿京城。

大文豪蘇軾也十分喜愛古琴,還指出了古琴藝術的獨特之處,他在《聽琴》中説:“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古琴音色純凈、幽雅,但是需要與散音、泛音、走手音三種出色的彈奏技藝結合起來,才能發揮其長處。古琴中的散音如鐘鼓之聲古樸、穩重、深遠,泛音像珍珠一樣明亮,走手音猶如嫋嫋余韻越來越微弱,直到隨風飄散。這種走手音是在彈奏出的餘音上,通過左手的划動,使尾音發生音高的變化,這是古琴特有的彈奏技巧,可以讓人的思緒隨著若有若無的琴音遊走起伏,獲得了樂音之外更加廣闊的聯想,這就是古琴特有而微妙的弦外之音。

孟浩然説:“一杯彈一曲,不覺夕陽沉。”古琴形制小巧,音量不大,傳播的範圍也較為有限,彈奏時需選擇深山、溪流或者竹林等比較雅致安靜的環境,聽起來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促膝談心。“境由心造”,古人正是通過彈奏古琴,追求恬逸、閒適、虛靜和幽遠的心境。

(作者:邵鳳麗,係遼寧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20-06/05/c_1126076285.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