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沐琴臺”實景圖
“建築和芭蕾最大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是無聲的藝術,卻能給人最有力的心靈衝擊。兩者一靜一動,默默訴説,不同的人便有了不同的解讀。”——傅國華
上海芭蕾舞團原創現代芭蕾專場《起點III——時間對岸》將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首演。專場中的獨幕芭蕾舞劇《青藍紫》的聯合總導演和文本創作源自知名建築師傅國華,這個酷愛舞臺藝術的建築師,用他所擅長的空間設計賦予舞蹈獨特質感,也勾勒出一個建築師從稚嫩到成熟的生命歷程。
很多人好奇,畫著圖紙的傅國華緣何會和芭蕾有交集。“汲取多了,自然要回報,這也算是一種反哺。”熱愛戲劇、音樂、舞蹈的傅國華,年輕時就是劇院的常客。踏入建築領域後,從小看劇、聽音樂、賞舞蹈打下的底子,讓他獲益匪淺。
“去到任何一個陌生的地方設計一棟建築,總要先吃透當地的民俗風情和文化底蘊,可工時是有限的,不容你住上個一年半載。”傅國華的訣竅就是一頭扎進當地的劇場或戲院,地方藝術濃縮了地方文化的精粹,讀懂它就讀懂了一方水土。很多次初來乍到、無從下手或是靈感枯竭時,他就是從中汲取營養。
在傅國華的諸多設計中,珠海橫琴新區標誌性建築“天沐琴臺”被人們津津樂道,碧水青天一線間,橫臥著一把“琵琶”,半身浮于水面,應和著水中倒影,與“橫琴”之名相得益彰。從舞臺藝術中獲益良多,傅國華笑説“也不能總吸取不輸出”,於是便有音樂劇《河谷三號的故事》《尋找安貝兒》《交換生》以及如今的獨幕芭蕾舞劇《青藍紫》。
“青藍紫的概念,源自畫家畢加索,他的用色就經歷青色時代、藍色時代和紫色時代,也象徵著藝術家成長、成熟的過程。”傅國華介紹。
建築和芭蕾都是無聲的藝術,但偏偏又擅長運用線條、形態和空間感道出千言萬語。在傅國華看來,靜止的建築和流動的芭蕾,很多時候是一體兩面的。人們看建築,看似是靜止的,一棟房子,無論你愛與不愛,他都在那裏。但你若有心,在日出或黃昏、天晴或落雨時走進去,會發現不同的光線從不同的角度折射進來,建築會有不同的面色,而天明或天暗時帶來的心境變化,也會讓房子有不一樣的溫度。當這些記憶被串聯,建築就是流動的。同理,芭蕾舞雖然是流動的,但當你欣賞完一段讓人屏息的舞段,你腦海中閃回的,卻是一個個定格,動態的舞蹈也成了靜態。
本報記者朱淵
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