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頭條新聞

“戰疫”當前,我們需要怎樣的文藝作品?

發佈時間:2020-02-18 09:34:02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普曼

每一次災難發生時,藝術作品都不曾缺席。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正在持續深入,從1月23日武漢“封城”以來,全國範圍內迅速産生了一批以防控疫情為題材的文藝作品,藝術樣式包括音樂、戲劇、曲藝、舞蹈、美術、書法等,可謂各展所長。

得益於自媒體時代的即時性傳播特點,大量的音樂作品成了藝術“抗疫”的主力軍。不過,從目前的報道來看,抗擊疫情的歌曲基本以謳歌、宣傳與勸導為主題,內容上顯得“千歌一面”,天使、英雄、生命、大愛、逆行、前行、勇士、使命、風雨等詞彙重復率過高。從傳播效果來看,能夠引發廣泛傳唱的寥寥無幾。《沒人想聽你的救災歌曲》這樣的文章受到熱捧,很大程度上説明瞭問題。

需要警惕的一點是,“抗疫文藝”在某種程度上成了一種扭曲的“文藝狂歡”,更直白一點,為了創作而創作的並不在少數。也有諸如給鐘南山院士刻章這樣博取眼球的“藝術家”存在,可謂刷新了下限。因此,“抗疫作品”大量涌現,但其價值在“批量生産”中發揮多少作用,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藝術創作有其內在規律。從目前的情況看,能夠有較大影響力的“抗疫作品”,大多數非常接地氣,讓觀者在災難中會心一笑。比如一幅“全國美食為熱幹面加油”的漫畫被網友瘋狂轉發點讚,衝上熱搜。漫畫中,來自全國各地的“美食”們守在隔離病房窗外,為病床上的熱幹面加油鼓勁。當疫情過去,我們或許會發現,真正能留下來的經典,是因為能引發跨越時間空間的共鳴,是因為能直面善惡並彰顯於世的真實性,是因為人性的力量。

對於藝術創作者來説,災難是創作的重要母題,因此有“國家不幸詩家幸”之説。客觀而言,中國的災難文藝總體水準並不高,與中國多災多難的歷史與現實相比,中國為世界貢獻出的優秀災難文藝作品還不多。從長遠看,如何擺脫急功近利的心態,在人性、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等方面進行深化,從生命、倫理、道德等方面探討災難的自然與人文含義,是值得中國的文藝創作者們反思的命題。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20-02/18/content_12447155.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