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天喜地過大年,精彩紛呈鬧新春。多彩的非遺文化活動是年味兒濃的“添加劑”“催化劑”“倍增器”……讓鑼鼓聲聲敲起來,幸福歌兒唱出來,大紅燈籠挂起來,歡快秧歌扭起來,年的味道自然就濃烈起來。
厚重大氣、繽紛多彩的非遺盛宴,為人民送去歡樂祥和、喜氣洋洋的節日祝福。由北京市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2020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聚焦海淀故事皮影週末秀、“非遺慶新春,文化樂團圓”、“非遺過大年相約稻香湖”等非遺主題系列活動,充分展示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傳承多彩非遺、創享美好生活的活態傳承理念,以及“講好海淀故事傳承歷史文脈”的成果。
非遺過大年年味更濃郁
在春節期間,舉辦“非遺慶新春,文化樂團圓”為主題的文化體驗活動,深入挖掘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傳承優秀節日文化、傳統美德,體現地區公共文化發展成果,喚起地區百姓的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
1月20日下午,由甘家口街道辦事處主辦,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支援的“非遺慶新春,文化樂團圓” --甘家口街道第二屆家門口非遺文化廟會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如期舉行,喜迎傳統佳節。
此次活動作為海淀2020年“海之春”新年文化季項目,在春節前夕,在百姓家門口舉辦新春非遺文化廟會,展示糖人、剪紙、變臉等傳統非遺項目,讓群眾在家門口感受到濃郁的傳統年味,增添節日的氣憤。非遺川劇《變臉》,伴隨著動人心魄的音樂聲,藝術家走到居民身邊的瞬間變臉,扣人心弦;非遺絕活《飛叉》,演員表演得泰然自若,居民們卻看得膽戰心驚。剪紙窗花惟妙惟肖、書法對聯行雲流水,每個項目都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居民們吃著糖葫蘆、看著表演、投著壺、套著圈,明媚的笑顏來自心底,預示來年蒸蒸日上。
聆聽傳統音樂感受文化魅力
1月17日,由北京國圖創新文化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圖創新)承辦的2020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系列活動正式拉開帷幕。本次活動旨在通過舉辦雅集和音樂會的形式,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
當晚,“小年新春古琴雅集”在玉淵潭公園玉和集櫻展室舉辦,近50名觀眾通過微信公眾號報名參與了活動。在玉和集櫻展室的福字墻前,觀眾們欣賞了古琴樂曲《秋風詞》《鳳求凰》《良宵引》《關山月》以及琵琶演奏《青花瓷》《大魚海棠》《琵琶語》。古琴寧靜古樸,琵琶歡悅靈動,兩種樂器相得益彰,精彩的演出引得現場觀眾躍躍欲試,主動上前參與表演和互動,為新春增添了喜慶的氛圍。
為了增進公眾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體現“福滿京城春賀神州”的節日氛圍, 1月18日下午,“書香盈門,瑞雪迎春”庚子迎春音樂會在國家典籍博物館舉辦。在書香濃郁的氛圍中,來自中央音樂學院的老師及學生演奏了《幽蘭逢春》《女兒情》《茉莉花》等傳統曲目,吟誦了《詩經》《越人歌》等經典詩文,表達了詩詞幽遠蘊藉的意境,烘托了新春佳節的喜慶祥和,為現場觀眾提供了一場優雅美妙、生動有趣的藝術文化盛宴。
2020年春節期間,國圖創新通過舉辦系列活動,發揮公共文化服務主陣地作用,助力海淀建設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建設,把更好的文化資源和服務提供給更多社會大眾。
新春非遺賀歲品海淀皇家文化
由北京市海澱區文化旅遊局支援主辦,北京頤海博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新春非遺賀歲,品海淀皇家文化——年糕製作活動”在海澱區四季青人民政府機關食堂開展了1場活動。1月20日下午,牛街清真老字號品牌“年糕錢”第六代傳承人何樂老師來到了海澱區四季青鎮人民政府機關食堂為四季青鎮域內參加活動的居民和工作人員們帶來了1場正宗的賀新春,
年糕製作活動,並預祝大家“年年有餘,步步登高。”
本次“2020新春非遺賀歲,品海淀皇家文化”活動是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支援主辦,為慶祝2020年新春活動,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四中全會精神,響應黨的號召,堅定文化自信,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激發全民族的文化創造力,把中國傳統文化內涵帶到群眾中去,以講述與親手教授的形式給老百姓們訴説中國的非遺年糕文化。此次活動,“年糕錢”傳承人將年糕的故事和做法帶到了群眾身邊,使得社區群眾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認知。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及北京頤海博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對非遺文化活動高度重視,相信在後續活動中,他們繼續將深入各社區基層為群眾們分享非遺文化知識,讓百姓共用優秀傳統文化成果。
據了解本次由北京頤海博達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年“海之春”新春文化季之“新春非遺賀歲,品海淀皇家文化”共計12場活動,包含了掐絲琺瑯、京派內畫鼻煙壺、傳統燈彩和牛街清真老字號年糕製作等具有特色的非遺項目,惠及海澱區域內群眾超過300余人,把更多正宗的非遺技藝,更多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帶給大家。
“海之春”新春文化季是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的特色文化品牌,始終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涵蓋了多種傳統文化、時尚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活動惠及老中青少四代人,海澱區文化和旅遊局在不斷加強文化建設,提升公共文化的服務效能的同時,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