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藝術家苗嫩(右)指導年輕演員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供圖
為“婺劇夢”奉獻餘熱
——記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離退休黨支部
本報記者劉淼
他們平均年齡逾七旬,平均藝齡超40年,視藝術為生命、視觀眾為父母、視同行為家人;他們精益求精呈現國粹藝術、以身作則教導後學、時不我待推廣戲曲文化……日前,由43名黨員組成的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離退休黨支部被評為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集體。面對榮譽,這些老黨員表示,這是黨、國家和人民給予的信任,是光榮也是鞭策,是對既往“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肯定,更為今後“守正創新、培根鑄魂”指明瞭方向。
藝無止境精益求精
從小學藝,把婺劇藝術作為終生事業,老藝術家們深知藝無止境,即便已經退休,對藝術精益求精的追求從未停止。
85歲的吳光煜塑造的最出名的角色是婺劇經典摺子戲《僧尼會》裏的“小和尚”,他憑此曾得到周恩來總理稱讚“把小和尚演活了”。臺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為演好小和尚在初春乍暖還寒時節蹚水過河的場景,吳光煜專門到婺江邊,脫去鞋襪,在冰冷的河水裏行走,從而找準了角色的神態和動作。“如果水是燙的,人的腳會本能地一下子縮回來;如果冷的話,腳收回來的速度就會緩慢一些。蹚冷水河時,人的臉部肌肉有些發顫,聲音有些打寒顫,這些都要精準表達。”吳光煜説,只有不斷接近真實,才能讓觀眾産生身臨其境的感覺。
1970年就進入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工作的劉智宏,唱功出色,而且致力於婺劇唱腔的理論建構——他的《婺劇聲腔淺談》一文被收錄進浙江省首部聲樂論文集中,另一篇文章《婺劇唱腔隨談》也在業內廣獲認同。“如果説我對婺劇有點貢獻的話,應該是唱腔的突破。我繼承併發揚了傳統唱法,把婺劇唱得更細膩,聲音運用更美、更合理、更科學,更好地用聲音來表達人物情感。”經過多年探索,劉智宏深深感到,“以情帶聲”輔以“以聲帶情”,唱腔更感人。
2018年,在一位戲迷的熱心支援下,退休後的吳淑娟根據錄影資料,通過幾個月的鑽研練習,再現了婺劇名家周越仙的代表作《桃花霸》。吳淑娟介紹,《桃花霸》沒有唸白,沒有唱詞,只有背景音樂烘托氛圍,表演全部由演員的身段完成,其中的翎子功更是幾近失傳的絕活兒。“《桃花霸》中的翎子功名目繁多,如‘燕子銜泥’‘鳳毛麟角’‘水中照影’等。截至目前,我們已整理出翎子功58套,動作數百個。”吳淑娟説,“我們還把《桃花霸》整理成文字,希望能給後人留下一份參考資料。”
不忘初心德藝雙馨
因為熱愛,所以他們樂為婺劇奉獻一切。人民的需要就是責任,劇院的召喚就是命令,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離退休黨支部的老藝術家用一點一滴的行動向後輩詮釋著德藝雙馨的定義。在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一幹就是46個年頭的劉智宏説:“因為‘喜歡’才會有發自內心的動力,才會想方設法地將婺劇藝術做好、做美,不計得失、不怕困苦、排除萬難。”幾十年的堅守,劉智宏輕描淡寫地用“喜歡”兩字概括。
朱雲香從小對婺劇耳濡目染。“我父親以前是鑼鼓班的班主兼演花旦,我8歲開始學婺劇。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婺劇是金華等地群眾的主要娛樂方式,為了看場戲,有人願意走幾十里地。”朱雲香説,人民的熱情是演員唱好戲的動力。曾經,朱雲香從兩米高臺後翻身下來時,由於舞檯燈光不到位,導致她頭部觸地,口鼻流血,她仍忍著劇痛完成了表演。
近年來,年事已高的朱雲香身體不好,但依舊捨不得離開舞臺。2002年,她被查出得了癌症,然而確診當晚她依然在演出,做完手術一週後再次登臺。2019年10月,她帶領學生到敬老院慰問演出,表演途中因心臟驟停被送進了醫院,所幸得到及時搶救。之後,朱雲香接受了安裝心臟起搏器的手術。出院後,她又繼續演婺劇。“婺劇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朱雲香説,知道戲迷等著看她的節目,就迫不及待想演出;看到學生練功退步了,就會很著急。
2019年4月,已經退休的苗嫩受邀出演大型婺劇現代戲《基石》中岩秀一角,不是主角,但演得很用心。“過了60歲,我的記憶力就不那麼好了,很容易忘詞。”苗嫩説,為此她默寫強記,反覆練習,每場戲結束,都要自查自糾,和劇組其他演員互找不足,琢磨、改進,爭取一場更比一場好。
2019年9月25日,苗嫩的父親去世,而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早已接下9月27日在浙江杭州勝利劇院上演《基石》的任務。為了確保演出順利進行,作為長女的苗嫩在送別父親遺體後,馬上忍著悲痛趕赴杭州,並在當晚登臺演出。“《基石》所刻畫的那個年代的故事,父親給我講過很多,我特別有感觸。”苗嫩説,演出當晚,劇中婆婆被凍餓至死後主人公與老人痛別的情節,讓自己觸景生情,瞬間淚如雨下。因為這個角色,苗嫩榮獲2019年第十四屆浙江省戲劇節蘭花獎的優秀表演獎。
平日裏,苗嫩跟著劇團走南闖北,指導年輕演員排練劇目,還時不時參加幕後的領唱和伴唱。“既然在舞臺上,就要全身心投入。”苗嫩説,舞臺上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婺劇給了自己很多,自己也想為婺劇做更多。
不遺餘力教導後學
退休後,老藝術家們都自覺把為婺劇藝術“傳幫帶”當作自己的責任,在他們甘當綠葉、不辭辛苦的努力下,如今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新人輩出,涌現出楊霞雲、巫文玲、樓勝、陳麗俐、李烜宇、張瑩等多位優秀青年演員,其中楊霞雲、樓勝等人先後榮獲梅花獎、白玉蘭獎等國家級獎項。
劉智宏認為,舞臺唸白的規範每個劇團都要重視。2015年退休以後,他就成為院裏專授唱詞和唸白的老師。劉智宏説:“我們婺劇是地方劇種,臺詞、唱詞不容易聽懂,就更應該注重字的清準。”最近,劉智宏除了忙著跟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北上排新戲,還不忘給年輕演員“開小灶”,隨時隨地督促他們強化練習唱詞和唸白。
鄭蘭香退休後創辦“八婺藝苑”和武義蘭香藝術學校,為婺劇藝術輸送了眾多優秀人才。在2019年的浙江省青年演員大賽上被譽為“頭牌女武生”的季靈萃,就是從武義蘭香藝術學校走出來的。
雖然年事已高,但教學時,不管臺步還是跪步,朱雲香都會親自示範,手把手地教,一直到學生學會為止。所以,她的學生基本功都很過硬。朱雲香在教學中總是將表揚和批評相結合。先表揚,是為了讓學生有繼續學下去的信心,然後再委婉地提出缺點,讓學生加以改正進步。
吳光煜值80歲時在迪拜用一場《僧尼會》為自己的演藝生涯畫上了圓滿句號。但他為婺劇奉獻的步伐沒有停歇。如今,吳光煜不僅教學生,還常常“跑龍套”,為青年演員配戲。“有人願意找我學,我就願意教。”吳光煜説,有一次到外地演出,連不對口的歌舞團主角、越劇團花旦都來找到府,表示要學演“小和尚”。“有人接我的班,我覺得很光榮。現在劇團領導把我們這些退休老藝人當寶,讓我們更有幹勁。只要劇團需要我,我一定繼續演下去、教下去。”吳光煜説。
推廣普及砥礪前行
讓更多人特別是年輕人了解婺劇、愛上婺劇,是老藝術家們共同的心願。為此,他們下村莊、駐社區、進校園……用精湛的藝術、熱忱的初心,為婺劇爭取著一位位觀眾。
每個週五或週六,吳淑娟都會前往蒲公英(金華)國際藝術幼稚園、金華東市街小學等學校教授婺劇課。從著裝到勾臉、從走臺步到唱腔,吳淑娟教得耐心仔細,孩子們學得津津有味。在吳淑娟等老藝術家的指導下,蒲公英(金華)國際藝術幼稚園的孩子們兩次在奧地利金色大廳表演婺劇,金華東市街小學的孩子們表演的《拾玉鐲》《穆桂英挂帥》等劇目登上了央視。
“我最高興的,還是如今喜歡婺劇的孩子越來越多,許多家長因為孩子學唱婺劇,也跟著了解、喜歡婺劇了。”吳淑娟説。
1995年退休後,朱雲香仍然活躍,跟著文化館進社區、上街道、送戲下鄉。對於各類演出活動,朱雲香都隨叫隨到,不計酬勞地到處宣傳精神文明、新農村建設等。據統計,朱雲香先後扮演過70多個小品人物形象,2007年,更是憑藉在金華電視臺的方言輕喜劇《二十分可樂》中出演“林大媽”而成為為金華市民家喻戶曉的“愛豆”。
82歲的朱雲香依舊為婺劇的傳承、發揚而奔走。她説,自己有一個“婺劇夢”——希望婺劇能被更多人傳唱,一代代地傳承下去。“為了這個‘婺劇夢’,我會繼續紮根婺劇事業,奉獻餘熱,直到最後!”朱雲香説。
原文連結:
http://epaper.ccdy.cn/html/2020-01/08/content_2786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