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烏力吉。受訪者供圖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7日電題:“北疆工匠”烏力吉:傳承非遺文化純手工製作馬頭琴傳唱民族聲音
中新網記者張林虎
刨挖、粘接、打磨、雕刻……經過幾十道純手工的工序,烏力吉用佈滿老繭的雙手小心翼翼地侍弄著剛剛做好的馬頭琴,像撫摸自己最心愛的孩子。
圖為烏力吉在製作馬頭琴共鳴箱。受訪者供圖
馬頭琴是蒙古族拉弦樂器,因為琴的最上端雕有馬的頭像而得名,它所演奏的樂曲,有深沉粗獷的特點,體現了蒙古民族的生産、生活和草原風格。
“製作馬頭琴不僅需要不斷改善工藝,享受馬頭琴在雙手中昇華的過程,更需要製作者懂得‘聲音的味道’,將文化融入其中,踐匠心守匠品,實現人生價值。”烏力吉説。
圖為烏力吉(右)為來訪嘉賓介紹馬頭琴。受訪者供圖
烏力吉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阿魯科爾沁旗的一個蒙古族家庭,年輕時師從拉希德力格學習拉弦樂製作基本功。1985年,烏力吉獨立完成了第一把馬頭琴的製作,之後不斷研究改進。
與其他馬頭琴工匠不同,烏力吉手工製作的馬頭琴注重創新,更注重細節、品質、工藝上的精益求精。“從選料、雕刻、組裝、打磨,一直到調音、上漆等等,全程都靠我的雙手完成。”烏力吉説,手工製作馬頭琴需要七八十道工序,一個月才能製作好一把品質上乘的馬頭琴,這樣製作的馬頭琴音色音質更好,品質更高。
馬頭琴由琴箱、琴頭、琴桿、弦軸、琴碼、琴弦和琴弓等部分組成。在烏力吉看來,製作馬頭琴的每一塊木料都是有性格的,製作馬頭琴的過程也就是與木料溝通的過程。
圖為烏力吉製作的馬頭琴。受訪者供圖
“木材也是有生命的,它會呼吸。如果用機器加工打磨,會破壞木材本身的氣孔,影響木材自身的震動,從而影響琴的音色。只有靠手工打磨,才能最大程度保證木材的特性,最終呈現出最完美的聲音。”烏力吉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烏力吉手工製作的馬頭琴也得到著名馬頭琴藝術大師齊·寶力高的認可和高度評價,同時也成為了“齊·寶力高”商標內蒙古唯一使用權。齊·寶力高在烏力吉製作的馬頭琴上寫到:“烏力吉製作的馬頭琴無論是音質音色等各個方面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水準,這是一個創新奇跡。”
2005年,受小提琴外形創意的啟發,烏力吉成功創新研發了內蒙古第一把挖板馬頭琴,名為“呼魯格挖板馬頭琴”。
2015年起,憑著對樂器的理解和多年的經驗,他開始復原蒙古族失傳已久的160多種樂器,目前已成功復原了35種樂器。“讓世界更多人了解和學習蒙古族樂器與音樂文化,從而弘揚中華文化。”烏力吉説。
對於烏力吉而言,製作馬頭琴已經成了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想把自己堅持了一輩子的技藝傳承下去,於是啟動了“名師帶徒”計劃。針對馬頭琴每一個製作細節,一對一地進行教導,培養學員對民族樂器製作工藝的熱愛之情,讓民族樂器在草原上不斷創新和發展,代代相傳,後繼有人。
目前,烏力吉已培養出58名馬頭琴製作人才。
2018年,烏力吉被評為內蒙古自治區級馬頭琴製作技藝傳承人,同年被評為內蒙古馬頭琴製作技藝技術能手;2019年,烏力吉獲得呼和浩特市“五一勞動獎章”,同時被內蒙古總工會選樹為“北疆工匠”。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0/01-07/90531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