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戲曲劇種的興盛與瀕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對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
當下,國有劇團是稀有劇種傳承發展的主力軍,民間劇團還可以發揮更大作用。
保護傳承稀有劇種要有選擇性,對一些小劇種、瀕危劇種,不妨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做適當典藏。
習近平文藝工作座談會之後,國務院曾印發《關於支援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指齣戲曲具有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眾基礎,是表現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中華戲曲劇種繁多,既有崑曲、京劇、豫劇、黃梅戲、評劇、越劇等流行區域廣闊的劇種,也有只流行于某一地區的稀有劇種。1992年,原文化部曾舉辦全國“天下第一團”優秀劇目展演,所謂“天下第一團”,就是一個劇種只有唯一一個專業劇團——名稱很響亮,現實很殘酷。3年前,我們曾對地方戲進行調研,發現現存348個劇種中,241個劇種擁有國有團體,而靠業餘傳承人自發傳承的佔1/3。可見,稀有劇種在當代的生存和發展,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
戲曲傳承著各地的風土人情、方言聲腔、藝術審美。對於稀有劇種,如果不加以特別保護,消亡的不僅是一個劇團、一個劇種,更是一種地域文化、歷史記憶,減損的是中華戲曲的多姿多彩和燦爛輝煌。
新世紀以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政策頒布,各地對稀有劇種的保護和傳承力度也在加大,當年“天下第一團”所涉及的32個稀有劇種,大部分已入選國家級“非遺”名錄,曾被解散的院團經過資源整合也已恢復建制,開始探索各自的發展道路。具體措施包括:將稀有劇種列入保護清單,政府給予政策和經費等支援;建立傳承人制,錄音錄影,保留前輩音像資料;充分尊重戲曲藝術口傳心授的傳承特點,以師帶徒,培養學生;傳承經典劇目,創作新劇目,等等。
近年來,很多省份都在積極舉辦稀有劇種的系列展演和交流活動,如河南省舉辦了百種稀有劇種展演、戲曲稀有劇種賀新春網際網路公益晚會。河南的31個稀有劇種,全部參加了展演,另外還有來自11個省市的其他稀有劇種加盟演出。3年前,我曾專程前往黃梅戲興盛地安慶調研,當地也經常舉辦岳西高腔、望江龍腔、潛山彈腔、懷腔、曲子戲、文南詞等稀有劇種的演出活動。更可貴的是一些農民劇團,農忙時務農事,農閒時演大戲,成為傳承稀有劇種的重要力量。
從去年起,文化和旅遊部在江蘇昆山舉辦“百戲盛典”活動,用三年時間對現存348個劇種進行集中展演和觀摩研討。兩年間,參演劇團很多是流行一隅、堪稱“天下第一團”的稀有劇種。這是近年來稀有劇種最大規模的一次集中展演活動,對於推動戲曲生態保護髮揮了重要作用。昆山是崑曲的發源地,中國歷史上的許多鄉鎮,唱戲是一種風俗。在當代,依然還有一些鄉鎮擁有相當多喜歡稀有劇種的熱心觀眾。開發地方戲曲小鎮,優化戲曲文化生態環境,正是昆山等很多地方在做的事情。
當下,國有劇團是稀有劇種傳承發展的主力軍,各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探索有效傳承發展地方戲的路子。典型的例子當數泉州的梨園戲。梨園戲代表性傳承人曾靜萍找準發展方向,把握住梨園戲劇種審美風範,創作了一批優秀劇目、培養了一批青年演員,帶動梨園戲唱響全國,還唱到了國外,其成功的經驗值得總結。
民間職業劇團在稀有劇種傳承發展方面可以發揮更大作用。中華戲曲形成於民間,流行于百姓,民間劇團就是伴隨著戲曲的形成發展而生成壯大的。民營劇團一度逐漸消失,直到新時期才重新建立起來,而且在數量上已經大大超過了國有劇團。去年我們在福建莆田的一次調研中得知,當地民間劇團一年的演出收入已經高達數億元。民間劇團再次壯大,並形成與國有劇團的競爭格局是非常重要的。民間劇團離生活和百姓更近,傳承發展稀有劇種也更便捷。
不過,目前民間劇團總體實力還不強,經費也有困難。各地政府要積極引導和支援民間劇團的發展,充分發揮民間劇團“輕騎兵”“接地氣”的優勢。中國劇協去年專門成立了民間職業劇團工作委員會,就是為了推動民間劇團在繁榮戲曲藝術、傳承地方劇種中發揮積極作用。好戲在民間,好角兒在基層。
當然,保護傳承稀有劇種要有選擇性,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觀看昆山“百戲盛典”,我有一種感受:劇種之間既是在相互學習,也是在相互競爭。總的來説,大劇種強于小劇種,專業劇團優於業餘劇團,經典老戲比新戲好看。這些劇種不同的生存狀況,正是觀眾選擇的結果,遵循了“優勝劣汰”和與時俱進的演化規律。
因此,我們應保護、傳承和發展廣大觀眾喜聞樂見的劇種;而一些被汰選下來的小劇種、瀕危劇種,不妨做好適當的典藏工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加以保存,立此存照。其獨到成就,可以被其他劇種學習、借鑒、轉化。世間萬物都有其生老病死的發展規律。中國戲曲史上第一個黃金時代誕生的元雜劇,到了明代已逐漸衰微,但雜劇藝術被後來的劇種學習、消化和借鑒,如崑曲中就融合了北曲聲腔及大量經典劇目。
中國戲曲發展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戲曲劇種的興盛與瀕危、流行或稀有,都是相對的,也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世上本沒有京劇,徽、漢、昆的融合創新,創造了京劇這個劇種。劇種是動態傳承的,不變是一時的。我們要以動態的眼光看待稀有劇種傳承,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
原文連結:
http://ent.cnr.cn/zx/20191220/t20191220_52490568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