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的展品《白陶彩繪樂舞俑》(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新華社鄭州11月23日電(記者桂娟、李文哲)雙手各持一支簧管樂器排成V字形,管上有數個小開孔,管底不封口,兩支管的哨片同時置於口內。一隻中國漢代褐綠釉樂俑,其手持吹奏的卻是古希臘原始樂器、現代管樂始祖——阿夫洛斯管。
正在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展出的“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兩漢、隋唐、宋元等時期的280多件(套)樂舞文物集中亮相,吸引了不少觀眾前來參觀。
近年來,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兩家非國有博物館用百戲文物梳理出一部完整的戲曲樂舞發展史。這次展覽展出了絲路樂舞相關的部分收藏,分五個單元系統敘述1000多年間中西樂舞文化交流融合的基本態勢。
展廳內,各式各樣的樂舞俑活靈活現,最為引人注目。他們有的吹奏著古希臘典型樂器阿夫洛斯管,有的在演奏琵琶,有的兩人成對講“快板”,有的則正在表演胡旋舞、胡騰舞、霓裳羽衣舞。
“胡騰舞因舞姿以跳躍騰踏見長而得名,是一種男子舞。從石國,也就是今天的中亞塔什幹一帶傳入中原。”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館長何飛説,“你看這套樂舞俑裏,在兩位女俑的伴樂下,一名西域胡人男子舞風雄健,急轉如風,中西合璧,表演很是精彩。”
除了樂俑,在展出的酒尊、瓷枕、香爐等器物上,也有一些樂舞表演場景的裝飾,包括塤、笛、笙、簫、箏、築、琴等樂器的演奏者形象,栩栩如生。“這充分體現了古人對音樂和舞蹈的熱愛無處不在。”何飛説。
日前,河南師範大學音樂舞蹈學院與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華夏文化藝術博物館簽署了三方戰略合作協議,共建教育教學研究基地,加大對這批樂舞文物的研究和推廣。
“樂舞文物對研究音樂舞蹈文化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河南師範大學音樂舞蹈學院院長段續表示,通過建立研究基地,對樂舞文物進行學術解讀,在提高學院教育教學水準的同時,也可以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與博物館一起弘揚樂舞文化。
參觀者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觀看展品《彩繪舞俑》(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這是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的展品《三彩胡騰舞扁壺》(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參觀者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觀看展品(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這是鄭州大象陶瓷博物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的展品《花釉拍鼓》(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參觀者在“絲路天籟——漢唐宋元絲路樂舞文物展”上觀看展品《漢白玉笛》(11月19日攝)。新華社記者李安攝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culture/2019-11/25/c_1125269145_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