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的祖國,難忘的歌聲】
1999年,柏林中國學友合唱團的歌劇演員王遐,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發表致電視片《共和國之戀》主題歌詞曲作者的公開信,談及自己在德國演唱這首《共和國之戀》時的情形,“我做夢都沒想到這首曲子能夠獲得那樣的成功,唱完第一段時我突然感到劇場裏非常安靜,所有的人都在注視著我,演唱結束時,劇場裏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
2018年,為紀念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成立六十週年,科學之聲合唱團與中國科協名譽主席韓啟德院士、曲作者劉為光一起演唱了這首獻給祖國最深沉、最崇高的戀歌。
“這首歌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從心裏流出來的”
1988年,為貫徹“科教興國”戰略,中央電視臺拍攝了一部反映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披肝瀝膽、矢志不渝報效祖國先進事跡的八集專題片《共和國之戀》。該片生動講述錢學森、李四光、張廣厚等知識分子克服種種困難,在科研領域無私奉獻,奮勇攻關的事跡。歌曲《共和國之戀》是該片主題曲。詞作者劉毅然是知名導演和電視片的撰稿人之一,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系教授,曲作者劉為光是中央新影集團國家一級作曲家,有豐富的影視音樂創作經驗。
創作伊始,劉毅然先試寫了一段歌詞,“當時那段歌詞的具體內容已經記不清楚了,只記得大概是‘從雪山到草原,從長江到黃河’,用的是美聲唱法,聽起來挺大氣,也挺好聽的,但總覺得不是特別滿意,有什麼地方不太合適。”劉為光在接受筆者訪談時提道,“剛開始的時候,我覺得這些老科學家都是高級知識分子,留洋回來的,在感覺上應該向西洋音樂靠攏一點,在表現上使用更‘洋氣’一點的曲調和演唱方式。劉毅然寫了一首抒情詩,我把它(按這個思路)寫成了一首歌曲,後來攝製組的人聽了以後就説,這無疑是個好作品,但總覺得還有欠缺。”在劉為光看來,“歌曲創作出來後,聽上去很不錯,但激動之餘,又覺得電視是一種大眾藝術,這樣的歌曲對於普通電視觀眾來説在接受方面會有些隔閡”。他們感覺歌曲初稿與專題片的思想基調並不吻合,遂決定推倒重來,但如何著手,還是一頭霧水。
細細品讀專題片中的素材,科學家們對祖國的拳拳之情激蕩著他們,正如錢學森所言:“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裡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新中國成立後,海外遊子衝破層層阻撓,義無反顧回到祖國懷抱,披肝瀝膽報效祖國,使他們體會到,這首歌曲的重要意義和使命。對科學家與親屬的採訪,不斷觸動劉毅然的靈感,“每次從採訪對象家裏出來,心裏都有一股深沉的熱流,中國科技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愛真是太深沉了”。
在數學家張廣厚的家裏,劉毅然發現張廣厚的妻子每天把一個洗乾淨的蘋果放在張廣厚的遺像前,因為張廣厚“生前特別喜歡吃蘋果,但那時候國家和個人都很清貧,沒有條件每天吃到蘋果。張廣厚為科學事業積勞成疾,不到五十歲就走了,現在生活好點了,自己就每天洗一個蘋果放在他的遺像前,希望他能夠吃到”。一個為了前進中的祖國而鞠躬盡瘁的科學家最質樸的願望,如同一道閃電擊中劉毅然,瞬間讓劉毅然釋放出心底強烈的創作慾望。在極短的時間裏,他就將《共和國之戀》的歌詞一揮而就——張廣厚矢志不渝,英年早逝,於是“縱然我撲倒在地,一顆心依然戀著你”;鄧稼先獻身國防,妻子流淚期盼,於是“當世界向你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裏”。用劉毅然的話説,“這首歌不是寫出來的,而是從心裏流出來的”,他把這首歌當作科學家對祖國的情歌來寫,儘管沒有出現一處“祖國”的字眼,卻能更真實親切地描摹出知識分子對祖國博大深厚的愛戀。十年前,劉為光與旅歐歌唱家梁寧一同接受採訪,梁寧説,她在國外演唱這首歌的時候,是把它當作“情歌”來演繹的。劉為光認可這一説法,並強調《共和國之戀》就是寫給祖國母親的“情歌”和“戀歌”。
“在高雅當中,還沒有忘記我們的群眾性”
在創作過程中,劉為光苦苦思索,他希望能用音樂語言講述知識分子肩負的歷史使命與時代重任,表現出他們對祖國的無限忠誠。遵循這樣的創作思路,西方藝術歌曲與中國民間曲調在他的腦海中盤旋交織。在看到劉毅然重新創作的歌詞時,劉為光腦海中隱約浮現的旋律在剎那間碰撞出靈感火花,一支飽含深情的旋律一揮而就,“這是一首寫給祖國最強的大腦、最筆直脊梁的讚歌,由於他們的傑出奉獻,縮短了我國與西方科技的巨大差距,給予他們多少讚揚都不為過。”
歌曲為簡單的帶再現二段式,起始四個樂句旋律簡單、優雅而從容,曲調絲絲相扣,迴環往復,“你戀著我,我戀著你”,如海外赤子娓娓道來;第二樂段旋律在一個八度大跳之後轉為激情的禮讚,“縱然是淒風苦雨,我也不會離你而去”,磅薄氣勢中始終保持著內斂的情感張力;“當世界向我微笑,我就在你的淚光裏”,旋律回歸初始,愈顯平穩,其中深情卻更為真摯,在聽者心中猶如雨後驚鴻。歌曲的曲調在隱含著中國民族音樂的骨幹音序列和旋律線條的同時,也具有西洋音樂的和聲進行與古典藝術歌曲的質樸詩性,交織著中西音樂文化的光芒,飽含著樸素而雋永的靈性。劉為光在接受央視訪談時説:“這首歌的名字叫作《共和國之戀》,其實它表現的也是一種愛戀,是一種博大的愛戀,對祖國母親的那份眷戀,那麼在旋律的創作上如何把握這種大的情感的體現呢?就是在通俗之中,還保留著高雅,在高雅當中,還沒有忘記我們的群眾性,我想這是為什麼這首歌至今仍然被廣為傳唱,久唱不衰的原因。”
劉為光請中央樂團為歌曲錄製配樂,並希望找一名通俗唱法的歌手來演唱,使這首歌曲更接地氣,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歌手。劉為光向好友方國慶透露了這個煩惱,方國慶馬上拍著胸脯説,我保證給你找一個。方國慶推薦的人選是當時中央樂團吹巴松的劉暢。他雖然不是專業歌唱演員,但樂感很好,對樂曲的領悟力很強。劉暢的聲音略顯沙啞但富有磁性,他在錄音的時候一遍成功,所有人都站起來為劉暢鼓掌,大家一致認可了劉暢的演唱。
劉暢的演唱方式是自然的,將自身藝術素養和二度創作完美地融入對歌曲的深情演繹中,完全符合詞曲作者的創作初衷,感動了無數觀眾。很多老科學家都認為劉暢的演唱方式能最真實地反映他們的內心情感。
“我們終於等來了一支科學家的歌”
歌曲《共和國之戀》隨著專題片的播出,在國內外引發強烈反響,在電視片的座談會上,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拉著劉毅然的手説:“等了40年,我們終於等來了一支科學家的歌。”自1989年起,在每年愛國主題的晚會和快閃等活動中,在各駐外使領館和海外華僑組織的各類聯歡和集會上,在慶祝香港回歸、澳門回歸的專場晚會中,都會響起這首飽含深情的樂曲。在專題片的總導演張海潮看來,“知識分子的感情很深厚,又不太外露”“他們説得不多,但是心裏頭是非常豐富的”。郭永懷院士的妻子、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李佩教授深情傾訴,“可惜我的愛人沒有聽到這首歌,若他聽到,一定會非常喜歡”。
20世紀90年代初,劉為光又將《共和國之戀》改編成合唱版並配以鋼琴伴奏,合唱版的《共和國之戀》被全國專業性或群眾性的各類合唱團帶到了國內外各類活動中。如今,《共和國之戀》已成為中國科學院老科學家合唱團的保留曲目,每逢中國科學院院慶的時候,都會看到白髮蒼蒼的老科學家滿懷深情地唱起這支歌,“這首歌就像是我們的院歌一樣”。
《共和國之戀》入選了各類高校聲樂教材,成為音樂學專業學生的必修曲目。在網上各音樂平臺,我們能夠查到歷年來數十位歌手所演唱的美聲、通俗、合唱等不同版本,不同風格和理解的詮釋,為《共和國之戀》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感動。這首歌也是中國海外演出的保留曲目,在華人華僑和外國友人中享有盛譽。
新中國70年櫛風沐雨,這首傾吐廣大知識分子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不忘初心、生死相依的《共和國之戀》,經過時間的檢驗與歲月的磨洗,永遠向人們傾訴著一個最質樸、最本真的信念——把一切獻給祖國。
(作者簡介:郝達,係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副教授;夏元勇,係紹興文理學院藝術學院講師)
原文連結: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11/04/nw.D110000gmrb_20191104_1-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