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倩)昨晚7點,北京的秋夜已然降臨。走進景山公園西門,圓月斜照,抬頭可見山頂燈光流溢的萬春亭。景山北側,壽皇殿建築群人流熙攘。壽皇門前的空地上,一方高臺在兩座石獅間搭起,臺上譜架整齊地依次擺開。燈光映照下,紅墻環繞,古木幽翠,北京國際音樂節的委約作品專場音樂會就在這裡上演。2018年,經過修繕的壽皇殿恢復了清乾隆十四年(1749)的歷史面貌,重新對外開放,本場音樂會是一年來壽皇殿上演的首次大型演出。
7點30分後,隨著中國愛樂樂團的樂手們就位,壽皇門朱紅色的正門緩緩打開,指揮家黃屹在掌聲中走上舞臺。音樂會在作曲家周龍的《禮魂》中啟幕,2013年,周龍受北京國際音樂節委約創作的交響史詩《九歌》在第十六屆北京國際音樂節上首演。這部作品遵照屈原《九歌》全版詩文,用交響史詩的方式加以詮釋,其中《禮魂》是整個祭祀活動的尾聲,肅穆卻熱烈的交替節奏與音樂會的場地氣氛格外契合。
北京國際音樂節、法國廣播愛樂樂團和舊金山交響樂團聯合委約美國作曲家亞倫·齊格曼譜寫的《指尖探戈三樂章協奏曲:為鋼琴和樂隊而作》隨後登場,迎來世界首演。這首協奏曲是齊格曼為他的好友、法國鋼琴大師讓-伊夫·蒂博戴量身打造的。
當探戈的節奏響起時,“起舞”的不只有鋼琴上蒂博戴的手指,還有指揮臺上的黃屹。10月1日晚,天安門廣場聯歡上,執棒千人交響樂團的四位指揮中,“80後”黃屹是最年輕的一位,《我和我的祖國》快閃部分裏,黃屹情不自禁地一“扭”給觀眾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年紀大了,‘扭’不動了,得交給年輕人。”北京國際音樂節藝術委員會主席余隆在台下曾這樣“叮囑”黃屹,“一定要‘扭’起來”,讓觀眾感受到探戈的熱情和火辣。齊格曼將自己的作品描述為一部“包含了痛、美與愛”的“舞曲”,蒂博戴的演奏將他設想的樂曲中“內省”的一面表現得淋漓盡致。
音樂會的下半場,黃屹與樂團共同帶來了葉小綱歌劇《咏·別》(無詞版)。《咏·別》首演于2010年的北京國際音樂節,大獲成功,葉小綱後來從兩個小時的原劇中抽出了40分鐘的樂團演奏部分,改編成了“無詞版”。“相遇”“應諾”“流離”“訣別”四個樂章層層推進,尤其當京劇的胡琴鑼鼓伴著西洋樂器響起時,旋律迴響在壽皇門的雕欄飛檐下,格外具有一種戲劇化的動人力量。
從2002年開始,北京國際音樂節把“委約”的概念引入了中國,迄今,音樂節已經相繼委約譚盾、周龍、葉小綱、陳其鋼、潘德列茨基、菲利普·格拉斯、霍華德·肖等中外作曲家創作了16部各種體裁和風格的作品。委約作品是國際重要音樂節的一個標誌,也是古典音樂發展的“指標”,今後,音樂節的委約創作之路還將繼續。
原文連結: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10/15/content_1242304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