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朱明瑛:“歌壇新星”為國爭光

發佈時間:2019-10-15 09:05:07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1980年9月18日,《北京晚報》在頭版頭條刊登了《本報舉辦〈新星音樂會〉》的消息。

1985年8月2日,《北京日報》文章:《朱明瑛説流行唱法走下坡路》。

1992年6月24日,《北京日報》刊發報道《“92美國現代音樂演唱會”將舉行》。


2011年1月28日,《北京日報》刊發報道《名人辦藝校如何才靠譜?》。

本報記者韓軒

“咿呀呀歐雷歐……”對大多數中國觀眾來説,這是一句自帶聲音也自帶畫面的歌詞。1980年的新星音樂會上,朱明瑛身穿非洲裝束,把皮膚抹得黝黑,載歌載舞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人們腦海中,以至於1984年當她登臺央視春晚演唱《回娘家》時,還有觀眾恍然大悟:原來她不是黑皮膚的非洲人。

在中國流行音樂史上,朱明瑛是為數不多的、把外國歌曲唱得全國聞名的歌唱家,同時也因演唱《回娘家》等歌曲,成為改革開放後第一批火起來的歌星之一。不過,她卻在巔峰時期急流勇退出國留學,回國後創業從事教育工作。“這麼多年來無論做什麼,我都記得是觀眾培養了我,我要為國家爭光。”如今已經69歲的朱明瑛説,這就是她的初心。

歌壇新星“黑人裝”引風潮

因為《北京晚報》在1980年發起並主辦新星音樂會,這一年也被看作是我國新時期流行音樂誕生的一年。

1980年9月18日,《北京晚報》頭版頭條刊登了一則消息《本報舉辦〈新星音樂會〉》,並用黑体字註明參與表演者的名字,“歌壇新星朱明瑛”排在第一位。

當時的朱明瑛在社會上小有名氣。她本是東方歌舞團的舞蹈演員,主攻亞非拉舞蹈,改革開放後,她逐漸接觸到了傳入國內的外國音樂,尤其善於用舞蹈詮釋各國的特色音樂。“東方歌舞團‘歌’在‘舞’前頭,我就想能不能把歌融入舞蹈,一起表演。”由於當時剛剛改革開放,外國音樂處於“半地下”的狀態,“沒有人説這些歌能不能唱,更沒有人教我唱,只能自學,還得悄悄地學。”

朱明瑛找到了東方歌舞團去非洲采風錄製的磁帶,在宿舍偷偷聽。她把其中每一個發音都標記出來,一遍一遍跟著學,甚至把磁帶都聽走了音。1979年,朱明瑛的學唱被東方歌舞團樂隊成員發現了,覺得既新鮮又好聽,她便開始了載歌載舞的表演,“我是跳舞蹈的,突然有一天就站在舞臺上唱歌了,我常説我不是學音樂的科班學生,觀眾培養了我,觀眾就是我的老師。”

説起參加新星音樂會的經歷,朱明瑛回憶,當時《北京晚報》新星音樂會策劃人員到她家裏邀請她:“你願意參加我們的新星音樂會嗎?我們想用這場音樂會為改革開放出力。”朱明瑛聽了很興奮,她切身感受到,改革開放之後,像她這樣演唱的新音樂形式正不斷冒出來,“我們斷斷續續在演出,群眾很喜歡,但也曾受到過批判,被説成靡靡之音。”如果能有一場音樂會讓他們一起登臺,她打心眼兒裏高興,於是一口答應下來,“我們有底氣,只要群眾歡迎,我們就不怕。”

就在那一次音樂會上,朱明瑛把自己涂成黑人模樣,邊唱邊跳地表演了《願大家都成功》《咿呀呀歐雷歐》《唱吧,唱吧》三首異域風情的歌曲。“我剛上舞臺唱非洲歌,下面觀眾的氣氛就‘爆’了,扔帽子的、歡呼的都有!”朱明瑛説,《咿呀呀歐雷歐》這首歌算不上藝術歌曲,內容非常簡單,但載歌載舞的形式和她的音樂形象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觀眾內心的渴望,“那是在改革開放初期,觀眾對新形式的渴求和對未來的期許。”

朱明瑛把歌舞相結合的表演不僅讓中國觀眾癡迷,國外觀眾也非常喜歡。她隨東方歌舞團出訪或接待外賓時,不少外國觀眾以為她就是那個國家的人。1982年6月12日,《北京日報》刊發一則消息,記錄時任扎伊爾總統來華的情形:“朱明瑛演唱扎伊爾歌曲時,宴會廳裏不時響起熱烈的掌聲。”

“對外國的藝術要學好、學像,這也是對別國人民和文化的尊重。”朱明瑛説,這句周恩來總理的囑託,每一個東方歌舞團的演員都牢記在心。

急流勇退自費出國學習音樂

在登上新星音樂會這個大舞臺之後,朱明瑛一下子成為當時最火的歌星之一,隨後她還演唱了《角落之歌》《大海啊故鄉》等中國歌曲,屢登“每週一歌”榜單。在1984年央視春晚上,朱明瑛穿著亮黃色的衣裙登臺,一人獨唱三首歌曲,其中的《回娘家》風靡全國。此時的她可以説人氣如日中天,但就在一年之後,她做出一個讓人看似難以理解的決定:自費出國留學。

1985年8月2日,《北京日報》刊發了朱明瑛出國留學的資訊,她表示不想透支自己,不能在盛名之下止步,要出國充電。更引人注意的是,這篇題目為《朱明瑛説流行唱法走下坡路》的文章,還報道了她對當時流行歌曲的看法,“社會上有些所謂音樂會太糟糕了,説是提倡創作自由,實際上是在搞混亂自流”,因此她想出國吸取國外聲樂方面的精髓。

如今再提起這件事,朱明瑛依舊堅持。“當時流行音樂很火,但我們對流行音樂的欣賞和學習都來自境外,很多人學外面的流行音樂唱法卻學不對,學不像。”朱明瑛説,當時流行音樂剛剛伴隨改革開放大潮進入中國,無論在學界還是在民間都沒有形成規範,社會上就出現了很多嘩眾取寵的現象,表演流行音樂的人有的奇裝異服,有的故作怪聲,“我還見到過演出中踩在鋼琴上唱的,流行音樂不應該是這樣。”

朱明瑛心裏清楚,不能責怪這些表演的人,因為他們沒有機會去了解國外真正的流行音樂是什麼樣。“但是他們的表現給了別人口實,很多人批評他們,説搞流行音樂的人怎麼都這樣。”説到這兒,朱明瑛捂住了胸口,“我自己是很早一批在國內唱流行歌曲的人,別人這麼一説,我就覺得是在罵我。”就這樣,她萌生了出國留學的想法,“我要直接去美國,去流行文化的‘老巢’,去學習流行音樂到底是什麼樣的。”1985年,朱明瑛由文化部公派自費赴美學習現代音樂和文化産業。

在美國留學的日子當然是辛苦的,先是惡補英文、大量聽歌,不久後她拿到了伯克利音樂學院的全額獎學金,但在上課的同時還要打工賺錢。儘管如此,朱明瑛依舊覺得如魚得水,因為她學習到了太多前所未見的知識,聽到了很多從未聽到過的音樂形式。

在美國學習生活四年後,朱明瑛開始有意識地把當地的音樂形式帶回中國。1989年至1992年期間,朱明瑛多次回國舉辦演唱會,1992年6月24日,《北京日報》刊發報道《“92美國現代音樂演唱會”將舉行》,稱這是“一台展示美國現代音樂盛況”的演唱會,“朱明瑛將帶著10位美國表演藝術家登臺”。

“改革開放初期,全社會向外國學習音樂,心裏總覺得外國人好像高人一等,但我出去了之後發現不同文化沒有什麼高低的區別。”朱明瑛坦承,她舉辦這個系列音樂會就是想“給中國人爭口氣”,“我回國辦演唱會,由美國藝術家伴奏、伴唱、伴舞,這是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的情結。”朱明瑛記得,由於國內觀眾太久沒見到她了,那次演唱會上演時體育館內人山人海,臺上除了展示美國民間、流行、爵士、搖滾等音樂,還編排了《梁山伯與祝英臺》《我的祖國》《萬水千山總是情》等中國作品,觀眾被豐富的藝術形式所震撼。

低調創業為文化産業培養人才

現在的朱明瑛依舊活躍在舞臺上,同時她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北京國際藝術與科學學校的校長。自打回國,朱明瑛就一直從事文化産業和教育事業,只是她一向低調,很少自我宣傳。2011年1月28日,《北京日報》刊發報道《名人辦藝校如何才靠譜?》報道提及,不少名人辦藝校都會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但朱明瑛沒有這樣做,她表示自己“不是靠名氣吸引人”,更不是借辦學校揚名。

做教育其實是朱明瑛在出國前就萌生的理想。1985年去美國前,歌唱家王昆曾專門找她談話,當時有太多留學生一齣國就留在國外,王昆怕她也一去不回。朱明瑛篤定回應:“我肯定回來,我要回來辦學,我要把在國外學到的東西帶回來。”在美國讀書期間,她不僅每年都會把自己的成績單寄回東方歌舞團,還常常翻譯課本,一本一本地收集資料。等到她回國時,足足收拾出一個集裝箱的行李,其中光資料就有13個箱子,總共用了3個月時間海運回國。

“在美國我就學習了‘娛樂工業’,也就是我們現在説的文化産業,當時中國改革開放了,我覺得遲早有一天我們用得上。”在美國學習生活了10年之後,朱明瑛于1995年回國創業,後來創辦了北京國際藝術與科學學校。她想為中國的文化産業培養人才,為學生提供長期而完整的教育。

朱明瑛認為,教育學生重在培養他們的知識結構。“過去學藝術的人培養得太單一了,藝術生只學表演技術,其他方面有一定程度欠缺。”朱明瑛反思著自己這代人接受的藝術教育,而她的留學和工作經歷讓她知道,要做文化産業,只懂技術不懂法律和經營的人做不好,她想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培養。有人對朱明瑛説:“你為了吃一桌席,又要養豬又要種糧食,等糧食長出來再做菜,太麻煩了。”而朱明瑛一口承認下來:“對,我做教育就是要從零開始,保證最後的成果是好的。”

在她看來,這是責任心的問題,“在我這兒的學生,雖然我不能陪他一輩子,但我得為他們的一生打基礎。”現在,朱明瑛覺得最幸福的時候就是每年升學季,看到在她這裡讀書的孩子通過藝術特長考上了清華、北大及知名藝術院校,還有不少去了國外讀書,“那一瞬間我覺得我這一生做的最正確的事,不是從舞蹈轉向唱歌,也不是後來出國,而是為這些孩子創辦了學校,這讓我又一次找到我人生的意義。”

“我唱歌跳舞源於我的愛好,如果不是對藝術的酷愛,我不會成功。但作為事業,它絕不只是一種愛好。”朱明瑛説,當年她跟著東方歌舞團出訪,看著當地的外國朋友被她惟妙惟肖的歌舞打動,她突然體會到了自己工作的深刻意義,這也成為她日後留學和回國創業的初心,“就像一個運動員一定要拿獎牌,一定要看著五星紅旗當著全世界人的面升起來,因為他爭的是國家的光。”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10/15/content_12422963.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