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學生展示皮影作品。 張添福 攝
中新網西寧10月9日電 (記者張添福)“非遺”富礦區如何培育傳承沃土?如何破解一些“非遺”項目傳承人青黃不接難題?
圖為武術表演。 張添福攝
青海省湟中縣是該省文化大縣,河湟文化、藏傳佛教文化、崑崙文化、道教文化、伊斯蘭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發展。該縣擁有以銀銅器、堆繡、壁畫、唐卡、鑲絲等項目領銜的國家級至縣級“非遺”項目143項,堪稱“非遺”富礦區,被譽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皮影、鍋莊舞、“花兒”、堆繡、卻西德哇古老遊戲……日前,該縣甘河灘鎮班沙爾學校颳起一場“非遺”“旋風”——“非遺進校園”成果展演。
圖為戲曲表演。 張添福攝
青海省湟中縣文體旅遊局局長李玉壽9日對中新網記者説,兩年多前,該縣在甘河灘鎮班沙爾學校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學生有機會能和傳承人面對面,感受傳統文化的教育、熏陶,使之更好傳承民族文化血脈,激發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非遺進校園”成果展演現場,該校學生不僅表演了由青海一家武術院院長輔導下的武術,展示了一批由國家級“非遺”項目堆繡傳承人輔導的堆繡作品,還包括皮影、“花兒”、戲曲、鍋莊舞等“非遺”項目展演。
圖為“花兒”演唱。 張添福攝
甘河灘鎮中心學校校長沈生基説,班沙爾學校從之前的國學經典誦讀、民間傳統體育項目,到“非遺進校園”活動,一大批“非遺”項目得以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並形成規模和體系,成為學校的特色和文化亮點。
據悉,該校邀請了當地有名的“非遺”傳承人喬應菊、黨明漢、雷有順、張永榮等和課程專業老師進行授課,兩年多來,共計培訓360課時。
圖為武術表演。 張添福攝
“傳承能留住歷史,保存文化命脈,”沈生基説,“學校正是‘非遺’文化傳承的沃土,保護‘非遺’,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守望家園是我們共同的責任。”
李玉壽説,“非遺進校園”將學校和學生作為傳承和發展“非遺”的重要場所和群體,讓“非遺”走進課堂,讓學生們在接受“非遺”傳承過程中學習傳統文化、感受民間美學、培養藝術特長,這為該縣“非遺”文化的傳承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礎。
圖為國家級“非遺”項目堆繡作品。 張添福攝
李玉壽説,“非遺進校園”在全國各地已成為一種常態的教育和保護形式,“我們有理由相信,可愛、稚嫩的孩子們,在不遠的將來,必將會肩負起傳承‘非遺’的重任。”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10-09/8974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