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原創花園

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傳揚長征精神 陳蔚打造史詩般畫卷

發佈時間:2019-10-09 10:12:55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傳揚長征精神陳蔚打造史詩般畫卷

導演陳蔚 鐘欣 攝

中新網北京10月8日電(記者應妮)“英雄血染湘江渡,江底盡埋英烈骨。三年不飲湘江水,十年莫食湘江魚。”激昂慷慨的唱段悠悠傳來,瑤妹“鳳鳴”帶著紅軍遺孤“小湘江”來到湘江邊祭拜英靈,面向血水染紅的湘江和寫滿紅軍戰士姓名的軍旗,默默敘述著那段湘江水畔的壯烈故事……

這是由廣西演藝集團創作演出的音樂劇《血色湘江》中一個動人場景。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長征途中最慘烈、最關鍵的一仗。紅軍在兵力懸殊的惡戰中,浴血奮戰,不屈不撓,以血肉之軀撕開了敵軍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留下了一個個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該劇日前在廣西南寧廣西文化藝術中心首演,受到當地觀眾的熱烈歡迎。

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劇照鐘欣攝

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劇照鐘欣攝

《血色湘江》以湘江戰役這一宏大主題為立意背景,在忠實于歷史的前提下,向觀眾再現當年那場戰役的悲壯和慘烈,講述紅軍將士從容不迫、英勇無畏的精神。全劇以紅34師師長陳樹湘為創作原型,講述了陳樹湘鏖戰到彈盡糧絕,腹部中彈不幸被捕後,寧死不屈斷腸明志的悲壯故事,全景再現了悲壯、慘烈、從容的戰爭場面。

為了更真切還原湘江戰役的歷史故事,2019年初,劇目主創、主演團隊先後多次前往湘江戰役發生地——廣西桂林市興安、全州、灌陽等縣實地采風。

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劇照鐘欣攝

原創音樂劇《血色湘江》劇照鐘欣攝

著名導演陳蔚坦言,“在藝術手法上,因為這個題材是史詩性的革命歷史題材,所以我要求一度創作到二度創作要‘三實’,即樸實、紮實、堅實。這些人物離我們其實是很親近的,有的紅軍還活著,形象塑造就要紮實豐富。最重要就是在革命信念和情感的傳達上,一定要堅實可信。”

她表示,《血色湘江》有機結合了歌劇的莊重大氣、話劇的嚴肅內斂、舞劇的激情張揚等特點,力求在舞臺上高擎理想火炬,傳承紅色基因,讓主旋律文藝精品在新時代煥發新光亮。

如何將宏大的歷史題材通過音樂劇的方式呈現,是《血色湘江》創作的難點。“這部戲的主要角色都有人物原型,我們要在劇本中實現故事、人物、劇情、場面等點、線、面的緊密結合”,該劇編劇錢曉天説,為此,唱段盡可能地統一在一個語境當中,突出紅軍的整體形象。唱詞中多次使用紅旗,象徵革命火炬高高飄揚。將士手挽手肩並肩,旨在展現紅軍以血肉之軀鑄就銅墻鐵壁的團結協作精神。

該劇作曲是青年作曲家張巍,他的音樂不僅有著史詩般的厚重感,還把桂北民間音樂與交響樂創作相結合,雄壯熱烈中不失柔美細膩。此外,他還加入銅管器樂,融入電子音色,通過極富張力的旋律把觀眾拉進恢弘的戰爭場景中。

而在舞美方面,雕塑感極強的轉臺和多媒體營造的血流成河的湘江等場景設計讓觀眾印象深刻,這都出自中國舞臺美術學會副會長、該劇舞美設計劉科棟之手。他解釋,劇中舞臺不是陳舊的寫實布景,而是一種詩化的虛實結合:橋由老百姓家的門板連結而成,浮動的橋空間更加立體,配合吊景構成如同山谷、瑤寨、戰場等環境的組合變化。“橋構成了一種情感寄託的隱喻,塑造出過即生、斷即死的意象。”

國內優秀歌唱家高鵬、呂薇、金鄭建、田浩、崔京海等加盟,與廣西演藝集團創作演出中心聲樂團、交響樂團、舞蹈團、民樂團、合唱團等一批優秀藝術專業人才,共同組成一個近200人的演員班底打造這部恢弘大氣的史詩大劇。

“拼盡最後一兵一卒,壯烈踐行‘誓死保衛黨中央’的誓言。在烽煙滾滾的年代,這種大無畏的選擇,唯有信仰二字。”為接近角色,男中音歌唱家高鵬半年多減重34斤,他在劇中飾演的陳湘原型正是斷腸取義、“為蘇維埃新中國流盡最後一滴血”的紅三十四師師長陳樹湘。

女高音歌唱家呂薇在劇中飾演剛烈潑辣的瑤族姑娘鳳鳴。她直言這是一次虐心的角色塑造過程,從采風到演出,她一直沉浸在那段長歌當哭、英雄不朽的難忘歲月裏。

首演結束後的研討會上,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一部成熟的原創音樂劇力作,同時是一部史詩般畫卷式的音樂劇作品,它弘揚了紅軍戰士為了信念捨生忘死的精神,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傳承革命精神的優秀作品。陳蔚表示,將在聽取專家和觀眾意見後進一步打磨加工該劇,向著打造精品的方向邁進,“《血色湘江》的使命,就是要讓長征精神在新時代傳揚下去。”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10-08/8973721.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