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國外經典

艾夫曼刷新觀眾對古典芭蕾認知

發佈時間:2019-10-08 09:23:36 丨 來源:北京日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本報記者李洋

座無虛席!座無虛席!還是座無虛席!國慶節期間拉開帷幕的第四屆中國國際芭蕾演出季首周就創造了四座皆驚的奇跡。創造奇跡的是國際頂級編舞大師鮑裏斯·艾夫曼親自率領的俄羅斯聖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團。他們帶來的每一部作品都屬於古典芭蕾範疇,但注重戲劇性和主人公心理變化的獨特編排,配以演員高強度、高難度的演繹,刷新了人們對俄式芭蕾的認知,讓激情、衝突、緊張甚至癲狂,也成了俄羅斯芭蕾作品的標簽。

鮑裏斯·艾夫曼對於中國同行來説並不陌生。他是曾來華援建的俄羅斯芭蕾專家古雪夫的學生,是白淑湘、趙汝蘅等我國芭蕾專家的“師弟”。他勇於創新的才華,早就被中國同行廣泛認可。

此次舞團帶來的《柴可夫斯基》創作于1993年,並於2007年首次來京演出。艾夫曼大膽地在舞臺上創造了柴可夫斯基的二重身形象,試圖闡述其音樂作品中悲劇感的來源。“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指導了我幾十年,給了我創作的能量。我一直試圖了解,他這麼有才華、這麼成功,可他的作品為何充滿悲劇性?”艾夫曼説,這部作品是他探究柴氏悲劇後給出的答案。整部作品的每一個音符都來自柴可夫斯基的作品,第一幕主要採用《E小調第五交響曲》作為配樂,四個樂章都被採納,順序也未曾改變,中間只穿插了一小段其餘作品。第二幕主要採用了《C大調弦樂小夜曲》和《悲愴》的部分樂章。可當這些音符被用來解釋作曲家自身悲劇的成因時,卻帶給觀眾無比劇烈的心靈衝擊。柴可夫斯基內心的掙扎、碰撞、撕裂和無助,深深感染著觀眾。關於艾夫曼對柴可夫斯基悲劇給出的“研究報告”,有的觀眾看出是金錢資助和心靈獨立的矛盾,有的觀眾看出與主人公的非正常戀愛有關,而在艾夫曼看來“折磨他靈魂的主要根源是他對自己差異性的壓抑意識。”

第二部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充分發揮了舞蹈善於表達情緒的天然優勢,以生動的肢體語匯將安娜深陷其中並毀於其中的激情展現出來。“我發現中國觀眾非常熟悉托爾斯泰的作品,這部小説很厚,如果拋去其中的社會、哲學等話題,芭蕾舞其實可以最準確地塑造安娜的形象,甚至超出語言和詞彙,準確表現出那讓她走向死亡的激情。”艾夫曼的自信也得到了現場觀眾通過掌聲給出的回應。

昨晚,第三部作品《卡拉馬佐夫兄弟》登臺,雖然這部作品去年秋天剛來過北京,但依然受到觀眾的熱情追捧。

今年恰逢中俄建交70週年,艾夫曼與中國同行的合作還將延續。11月中旬,艾夫曼芭團在聖彼得堡將揭幕一座兒童舞蹈劇場,屆時,中央芭蕾舞團的學員將與俄、德兩國舞蹈學校的學員同臺獻藝,這些小學員們將再續芭蕾國際交流的佳話。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10/08/content_12421717.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