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喜華回述隨軍樂團參與國慶慶典的情景。武亦彬攝
劉喜華在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時演奏的照片。資料圖
【燃情時刻】
作為解放軍軍樂團演奏員,劉喜華于1961年至1982年間多次參加國慶首都群眾遊行和外事活動演奏。
【祝福祖國】
祝社會更加和諧,祝祖國越來越強大。願軍樂壯軍威、壯國威。
——劉喜華
第一次到北京,第一次參加國慶活動,第一次見到毛主席……1961年,有劉喜華一生中最難忘的回憶。
那一年,劉喜華作為解放軍軍樂團的一員,國慶當天,在天安門廣場為首都國慶群眾遊行演奏樂曲,自此開始了連續10年的國慶演奏。
劉喜華的父親愛好音樂,竹笛、秦琴、京劇,樣樣在行,哥哥是音樂老師。耳濡目染,小小年紀,劉喜華就掌握了不少民族樂器。上中學時,他參加合唱、組織節目,是學校的文藝骨幹。
1960年,劉喜華初中畢業,經過層層選拔,入伍參軍,成為軍樂演奏員,進入軍樂學校學習管樂。僅僅一年多,勤學苦練的劉喜華就被選中參加1961年首都國慶群眾遊行樂曲演奏。
軍樂團駐地在天壇公園,訓練既有常規的隊列訓練,又有高標準的業務訓練。從8月開始,劉喜華和戰友們每天早起,戴著軍帽、扎著腰帶、穿著白襯衣和黑皮鞋,在壇道上開始隊列訓練,練軍姿、練步伐。早飯後,進行個人技術練習、集體站立演奏、分聲部練習、行進演奏……訓練從早到晚,每天只有午休能放鬆一下。
大太陽下,汗水浸透襯衫,皮鞋很快掉了底兒……“確實很辛苦,但作為軍樂團成員,完成任務是天職。”劉喜華説,訓練時,不少外國遊客駐足觀看、拍照,中國軍人的演奏常常博得陣陣喝彩。
訓練不僅量大,而且要求嚴格。“持樂器,高低、距離一致,上樂器、下樂器動作,整齊劃一,每個動作都要反覆練習上千次。”劉喜華説,軍樂演奏不能看譜,背曲子也是挑戰。“每年,演奏曲目都在更新,新曲子不好記,就只能多花時間背。”白天訓練,邊練邊背,晚上睡覺前,躺在床上還在背,哪不熟背哪,日復一日。
10月1日清晨6點,劉喜華和戰友們從駐地出發,前往勞動人民文化宮集結。軍樂團演奏時,全天不能喝水,避免上廁所影響演出。“大家每人帶兩個蘋果,演出前匆匆吃完,算是備好一天的水分。”劉喜華説。
不到8點,軍樂團入場,在天安門前站立休息。接下來的一個小時,各支隊伍陸續就位。劉喜華的眼前,是一片鮮花和氣球的海洋——天安門城樓上,紅旗招展;廣場上,到處是歡樂的人們,孩子們手抱和平鴿,等待放飛。
9點左右,慶典開始。國歌、《歌唱祖國》、《東方紅》等樂曲先後奏響,毛主席不斷向人群揮手致意,人們的歡呼聲一浪高過一浪。此時,劉喜華和戰友們也激動不已,但他們壓抑著情緒,認真吹奏著每一個音符,“我能感覺到淚水滑落,也顧不上擦。”劉喜華説。
軍樂團有1000人,分成四個大隊,當儀仗隊、部隊方隊通過天安門廣場時,四個大隊同時演奏;群眾遊行時,四個大隊交替演奏。全程軍姿站立,至少演奏三十首樂曲,對體力是極大的考驗,“軍樂團最後一排全是預備隊員,前面有人堅持不住了,馬上就頂上去。”劉喜華説。
下午2點左右,遊行結束。軍樂團邊演奏邊走向天安門,拿著鮮花的人們跟在後面,走上金水橋,歡呼雀躍,向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致意……
軍樂團生涯20多年,劉喜華不僅參與了多次國慶慶典,還見證了祖國外交的節節勝利。
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劉喜華和戰友們參與迎接,“大冬天非常冷,因為兩國沒有建交,除了三軍儀仗隊和軍樂團外,剩下的全是記者,場面看似簡單,實則很莊重。”
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法國記者布魯諾拍攝的組照中,有一張以劉喜華為人物拍攝的解放軍軍樂團演奏特寫。照片中,劉喜華身著綠軍裝,紅領章、紅帽徽,正在吹奏次中音號,“法國是歐洲的重要國家,咱們高規格接待,加強了兩國關係,也對西方其他國家發展與中國關係起到積極影響。”劉喜華記得,當時歡迎隊伍排滿了機場,人群在兩邊夾道歡迎,氣氛非常熱烈。
1982年,劉喜華退役,但他與國慶慶典的緣分並沒有結束。轉業到公交系統後,劉喜華組建了一支公交樂團,參加過天安門廣場上的國慶聯歡活動,以及在中山公園和勞動人民文化宮舉行的國慶遊園活動。1984年國慶,擅長編曲的劉喜華為海政文工團舞蹈《運糧路上》作曲,在當晚國慶聯歡會上演出。
2003年退休後,劉喜華又活躍在大羊坊社區的舞臺上,擔任社區老年合唱隊的指揮,“黨和國家、人民培養了我,現在還能發揮餘熱,豐富基層群眾文化生活,是我最高興的事。”(本報記者王諶)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9/23/content_1241964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