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60週年群眾遊行活動舞蹈總監楊梅講述當年的細節。吳鏑攝
楊梅珍藏的安塞腰鼓。吳鏑攝
【燃情時刻】
作為2009年國慶60週年慶典群眾遊行活動的舞蹈總監,楊梅負責所有方陣和6節行進表演的藝術編導和排練工作。
【祝福祖國】
作為中國人我驕傲,祝我的祖國繁榮昌盛,祝我的祖國越來越強大。——楊梅
中國鐵路文工團導演楊梅家裏,現在還珍藏著一隻小巧精緻的安塞腰鼓,每次看見它,她眼前就會浮現出1020位延安老區農民在天安門廣場上舞動跳躍時的笑臉。那是2009年,楊梅擔任國慶60週年群眾遊行指揮部的舞蹈總監,安塞腰鼓是首個行進表演。腰鼓的旁邊還擺放著一個由北京市委頒發的獎盃,記錄著楊梅在群眾遊行工作中做出的貢獻:創新成果獎。
雖然已經過去了10年,但許多細節楊梅仍記憶猶新。對主創團隊來説,群眾遊行的工作從2009年農曆春節前兩天——也就是臘月廿八就開始了。那天,楊梅和其他主創人員第一次開會,為8個月之後的盛典策劃方案。作為舞蹈總監,楊梅負責所有方陣和6節行進表演的藝術編導和排練工作。説起當年國慶遊行的特色,她脫口而出:“行進表演是60週年國慶群眾遊行的一大創新,把大型舞蹈加入行進隊伍,邊走邊演,這在之前沒有過。”
參加2009年國慶遊行和表演的群眾絕大多數來自北京,只有第一個安塞腰鼓《歡樂道情》的表演者來自陜西延安,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那是一段表現勞苦大眾翻身解放後喜悅心情的表演,群眾遊行藝術總監和導演組負責人陳蔚建議用安塞腰鼓。楊梅便從延安當地報名的5000位農民中選出1020名,並把本來只能原地舞蹈的傳統安塞腰鼓,編排成可以邊走邊演的行進式舞蹈。
排練時,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必須零誤差!“可這些農民們天性自由,打鼓跳舞的時候更是隨性。”楊梅説,比如四個人跳一組動作,趕上心情好,他們就會走出去兩米;如果狀態不好,他們會原地不動。“可這是集體表演,一千多人的情緒要始終保持一致。而且這是第一個表演方陣,哪怕只慢了10秒,後面各方陣都會往後拖。”那一年6月到8月期間,楊梅無數次趕往延安幫助農民們訓練,可效果仍不盡如人意。期間有人建議,別用農民表演了,讓部隊的戰士來學跳舞,肯定能零誤差完成。
可楊梅打心眼裏不願意,“這些農民來自黃土地,從小就會安塞腰鼓,只有他們能跳出來那種樸實的步伐,他們每一個動作都是從心裏流淌出來的,臉上浮現的笑容都與眾不同。”她堅持訓練著這些生在黃土地的農民們。可眼瞅著“十一”越來越近,排練還是難以讓人滿意,“是編舞本身有問題,還是農民們無法完成零誤差的表演?”楊梅心裏慌了。
9月15日,是安塞腰鼓團隊進京前的最後一次集訓,楊梅看著台下一張張黝黑的面龐情緒激動,她大聲説:“延安是革命聖地,就在你們這裡,要把中國人民翻身做主的高興勁兒跳出來,讓全世界都看到,只有你們能做到!這次排練如果能保證500米零誤差,咱們進北京;如果做不到,我這就回北京找別人來演。”台下一千多人鴉雀無聲,良久,農民們提議再試一次,那一次,終於零誤差完成。楊梅激動得幾乎落淚,“只要有過一次零誤差,那就説明他們沒有問題。”
安塞腰鼓是楊梅培訓過的最難的表演,但作為舞蹈總監,她要負責策劃和協調的是所有表演和遊行隊伍,這可是個實打實的技術活兒。理論上每個隊伍之間間距為30米,但表演時需要跑動,怎麼在行進中控製表演隊伍與前後方陣的距離,同時變換每個隊伍中的舞蹈動作,還要卡著音樂的節奏,不能錯一個拍子?尤其是大型水袖舞《祝福祖國》,表演方陣要在行進到天安門前時,一邊把隊伍從方形變成圓形,一邊還要跳舞。“那一陣子我天天算時間,不知道畫了多少個點位圖,終於把舞蹈動作、步速和音樂節拍都算好了,要不怎麼發我一個創新獎呢?”楊梅指了指桌上的獎盃,笑得很是自豪。
有了完美的策劃和充分的訓練,時間終於到了2009年9月30日的夜晚。子夜時分,楊梅就到達了天安門廣場,在幫600多位參加表演的戰士化完裝之後,她于10月1日淩晨3點前往軍樂隊旁邊候場,她需要在那裏指揮,以防突發情況。當被問到對整個遊行的過程有什麼深刻記憶,楊梅給出了一個非常簡單的回答:“特別順利,非常完美!”
遊行結束後,楊梅和主創團隊其他成員情不自禁地擁抱在一起,流下了激動的淚水。現在回想起來,她的聲音還有點顫抖:“藝術家對國家是有責任的,我作為一個舞蹈編導,能在祖國60歲生日的時候,為國家盡一份力是很幸運的事情,更是我義不容辭的責任。”(本報記者韓軒)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9/23/content_1241972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