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故事

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搶救錄製

發佈時間:2019-09-18 09:31:42 丨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85歲的鄒益禮老先生登臺唱戲 鐘欣 攝

原標題:“扁擔劇團”女兒心繫家鄉非遺 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搶救錄製

中新網北京9月17日電 (記者應妮)在陜西省安康市平利縣,有兩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口口相傳的古老藝術如今卻因為乏人接棒而瀕臨“失傳”。日前,一個意在通過高清數字化複製以期對兩個項目進行搶救性保護的錄製工作在當地紅旗劇院進行,當年的“角兒”們重聚在一起,年齡最大的85歲,最小的也已經45歲。

平利縣副縣長晏清泉介紹,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有著數百年曆史文化的沉澱底蘊,上世紀50年代末期,平利縣在“自樂班”基礎上組建了平利漢劇團,涌現了一批藝術骨幹和優秀演員,推出了《老陰山》《松嶺鐘聲》等一批優秀的劇目。他表示,此次錄製工作具有特殊意義,“這是對弦子腔和漢調二黃的挖掘與保護,更是振興平利‘弦子腔和漢調二黃’的機遇與傳承。錄製完成後,要引導民眾傳承傳唱,採取多種途徑培養弦子腔和漢調二黃人才,確保藝術傳承後繼有人。”

王和林與雲偉是當年平利劇團的“角兒” 鐘欣 攝

當年的平利劇團是一個為百姓服務的“扁擔劇團”,中國交響樂團女高音歌唱家陳俊華的父母都是劇團的老團員。“我在這裡出生,在這裡成長,是一個標準的‘扁擔劇團’的女兒。我是聽著弦子腔和漢調二黃音樂成長起來的,它們就是我的胎教和啟蒙。每一次回到家鄉既興奮,也有感慨和擔憂。特別是看著漢調二黃和弦子腔的老一代傳承人漸漸老去,有的已經遺憾的故去,但又找不到年輕人接班,我的心裏就特著急。過去這些老人沒有太多的專業戲曲知識,唱詞、表演全在心裏,隨著他們的年歲逐漸增大,年輕傳承人稀少的情況下,漢調二黃和平利弦子腔也許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她説,這次要特別感謝安康市財政局專門撥出款項支援此次搶救保護古老戲曲的錄製工作。

該錄製項目以平利弦子腔和漢調二黃為基礎,通過對其作品音樂的高清數字錄製,達到傳承保護、與時俱進的目的。錄製當天,一位平利劇團的老團員感慨道,平時這個劇院基本上都空著,好久沒這麼熱鬧過了。事實上,當年平利劇團解散之後,這裡幾乎就沒有唱過大戲。事實上,錄製現場完全可以放在條件好一些的錄音棚裏,但是陳俊華認為,雖然錄音棚效果會比劇場好,但是狹小的空間會讓這些老藝人受拘束,而在劇場讓他們會更有當年舞臺上的感覺。

錄製計劃的發起人是中國交響樂團女高音歌唱家陳俊華(左) 鐘欣 攝

王和林與雲偉兩位當年劇團的“角兒”站在話筒前,隨著樂隊唱起了弦子腔經典名劇《二進宮》,有板有眼字正腔圓的唱腔回蕩在劇院裏。儘管早已物是人非,台下也沒有觀眾,但是此刻他們依舊用不減的激情,將好聽的段子、將弦子腔和漢調二黃這門藝術鐫刻進一張小小的光碟裏,留給後人傳承,也留個他們自己做個終生的紀念。連續幾天,85歲的鄒益禮老先生、80歲的吳榮華老阿姨重登舞臺,特別是鄒老先生如同一個滿肚子裝滿了臺本兒的“戲簍子”,隨便一張嘴戲詞就汩汩涌出。

據介紹,這個錄製計劃由歌唱家陳俊華倡議發起並呼號奔走了三年才得以實施,錄製任務由中國唱片總公司專業錄音團隊負責完成。陳俊華坦言,“做這件事就只想給家鄉的非遺保護盡一點微薄之力。”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9-17/8958500.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