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故事

用愛放飛夢想 用心點燃希望:川大歌會上的支教故事

發佈時間:2019-09-17 17:19:19 丨 來源:中國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青春裏的希望,一年一年溫暖了孩子,我們的手從未離開”,動聽的歌聲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體育館輕輕響起。來自涼山州昭覺縣的彝族老師羅軍彈著吉他,支教老師和學生大手拉小手,在“放飛夢想”四川大學青春歌會的舞臺上輕輕唱著青春裏的誓言。舞臺上的三個孩子滿含淚水與老師相擁,她們已經很久沒見到這些老師了,這些還要從四川大學成立了20年的研究生支教團説起......

昭覺縣地處大涼山腹地高海拔山區,山路崎嶇,交通閉塞,目所能及之處都是延綿不斷的陡峭山峰。這裡的孩子們住在海拔三千米長期處於零下五攝氏度的低溫的大山深處,他們每天都要拖著瘦小單薄的身軀,輾轉艱險山路好幾裏才能到學校,他們做夢都想讀書。

1999年,團中央、教育部聯合組織實施了青年志願者扶貧接力計劃全國示範項目,四川大學就是全國首批加入該項目的22所高校之一。從1999年-2019年,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的246名研究生,深入四川大涼山深度貧困的民族地區,書寫別樣的青春篇章,成就二十年的支教扶貧接力。

2010年,四川大學支教團迎來了第一位女團長,那就是十二屆支教團團長吳銀雪。在進入支教團之前,她是四川大學青年志願者協會的學生骨幹。支教理想點燃了她青春的火焰,從此與支教團共同書寫了“相遇”、“成長”、“傳承”的故事。在實現支教夢想的路上她努力追逐優秀,在不負支教使命的歷練中奮鬥成長。開展“索瑪花兒”資助計劃、首次創辦豐富學生第二課堂的“彩虹知語堂”項目、完成永樂鄉福源小學的修建、開展“瓦西小學”的專項幫扶------在當時很多鄉村未通公路的情況下,她和支教團員一直用腳步丈量著那裏的土地。一年的支教經歷堅定了她陪伴學生成長的信念,綿長不絕的牽掛更讓她成為一名支教團指導老師,將繼續指導一屆又一屆的支教團奔赴大山,為孩子們的成長、服務地的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2013年,曹禮勇參加了四川大學第15屆研究生支教團,成為一所民族村小的支教老師。一條拉哈日呷河將學校河對岸第瓦布穀立村分隔開來,村裏的孩子需要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通過拉哈日呷河上一座簡易吊橋,在趟過一條齊膝深的小河才能到達學校,一旦雨季山洪爆發,洶湧的拉哈日呷河水倒灌入小河,將徹底阻斷孩子們的上學路。山裏的雨來得急,泥濘山路、洶湧河水,一次暴雨之後,讓曹禮勇沒想到的是,班裏的孩子一個不少全部坐在教室裏。“個子高的背著個子小的”,他們就是這樣趟過湍急的河水上學。那裏的孩子們,為了上學哪怕要翻過一兩座大山,也沒有人叫苦。從此,曹禮勇下定了為孩子們修橋過河的決心,三年為大山築起三座孩子們上學的綠色通道。

2016年四川大學本科畢業的羅傑,做出了前往昭覺縣支教一年的選擇。作為四川大學第18屆支教團團長,支教期間,他每天兩三點才睡,半夜寫材料和準備計劃,累了就直接睡在沙發上。在這一年裏募得善款31萬元,為260余名貧困學子解決讀書上學的後顧之憂。拉爾三姐妹就是通過這些資助獲得了繼續上學的機會。她們失去了父母,三個孩子擠在不足10平米的房間裏,小小年紀就要擔起生活的重任,轉個身都需要小心翼翼。儘管生活困苦,她們依舊樂觀堅強,支教成員們了解到她們的情況後開始幫助她們改善學習和生活條件。支教結束了,但對孩子們的牽掛沒有結束,他們留下電話號碼讓孩子們有困難聯繫他們,但是這通電話,孩子們從來沒有機會打過去。因為,新的一屆老師又來到她們的身邊,這種接力目前已進行了三年。

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就是大涼山的孩子們通往夢想道路的橋梁,是指引孩子們求學前行的明燈。支教老師,日復一日,走在無悔的青春旅途上,流過汗流過淚,也留下幸福。在播撒愛的同時也在收穫愛與成長。一位支教團成員曾在支教隨筆中寫到“孩子們的樂觀是生活賦予他們的試金石,而我們也在努力成為他們生活中的一塊璞玉。”支教故事在大涼山深處傳唱,一年一年,四川大學研究生支教團溫暖了孩子,手牽著手從未離開。支教團的川大精神不僅在大涼山裏傳承,“涼山不涼,山外無山”的呼喊,激勵著更多川大學子關注支教團,“加入支教團,成為一名支教老師”是越來越多的川大學生奮鬥理想之一。

百年川大,大師雲集,名人薈萃,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報國方式。川大師生懷揣一顆赤子之心,風塵萬里奔向山連蜀道,川大與大涼山的故事將一直繼續下去……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