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崗村,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
1978年,18位農民以“托孤”的方式,冒著極大的風險,立下生死狀,在土地承包責任書上按下了紅手印,創造了“小崗精神”,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序幕。
40年後,站在小崗村的田間地頭,舒楠和朱海依然心潮澎湃。一幅幅歷史畫卷在他們眼前展開:從安徽小崗村到上海浦東,從深圳特區入境珠澳大橋,四十年間,神州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
絕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讓中國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這擲地有聲的莊嚴承諾,讓朱海不禁想起了《共産黨宣言》:“這不就是共産黨人的《脫貧宣言》嗎?”
一年多的時間,在安徽、貴州、四川、浙江、雲南、海南等地,詞曲作者深入扶貧一線采風,與當地幹部、群眾進行深入交流。朱海的歌詞把貧困寫得非常具體。“貧困的日子是什麼?自尊的父親挺不直腰桿。貧困的記憶是什麼?勤勞的母親緊鎖的眉間……”歌曲一開頭就拋出了四個設問句,用四種非常具體的場景,勾起每個人對貧困的記憶。舒楠把曲子改了七稿,以通俗唱法為主,在高潮部分加入美聲,高亢而嘹亮。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文藝晚會《我們的四十年》上,這首歌被成龍、沙寶亮、汪正正、喻越越等唱響,有人稱這首歌為脫貧故事“感人的訴説”。
“只有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到田間地頭,才能寫出有泥土味的作品。”這是舒楠的創作心得。(光明日報記者郭超)
原文連結:
http://news.gmw.cn/2019-09/12/content_331537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