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行業聚焦

流量明星票房為何不行了

發佈時間:2019-09-06 09:36:32 丨 來源:北京晚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近來,流量明星電影口碑跌落、票房撲街的話題持續發酵,所謂的“頂級流量”為何難以折現成票房數字?編劇汪海林前天發文分析了其中一個原因:前幾年流量明星的影片票房過億,很多得益於票補等虛假票房行為,隨著票補退出,也就出現了如今“流量失靈”的情況。他同時指出,相比之下,電視劇市場因為不具備大眾消費品的特質,流量藝人依然會持續熱度,而電視劇行業也成為流量造假問題傷害最深的行業。昨天,記者就此話題採訪了汪海林。

汪海林在微網志中提出,前幾年,電影票房有票補,即網際網路購票平臺以20元價格出售50元的電影票,30元差價由票務平臺補,以搶佔票務市場。所以,一些流量藝人的影片可以靠粉絲經濟撬動過億票房。對此,汪海林分析説,中國流量藝人鐵粉一般是兩萬人以上,兌換真實電影票兩萬人對應一百萬票房,大多數流量藝人電影票房在2000萬左右,即有30萬左右鐵粉。

汪海林詳細介紹了虛假票房的資本運作過程:票務平臺用票補搶佔票務市場,利用市場份額進行融資搞資本運作,兩年後資本運作、並購差不多了,票務平臺不再補貼,逼迫電影公司補貼每張票30元差額,不然就將被踢齣電影票務市場。於是,製片公司花鉅資自己買票支撐虛假票房,虛假票房用來欺騙股民推高製片公司股價。

所以,一些流量藝人的影片在前幾年過億,基本都是利用票補、保底公司運作出來的。保底公司對票房預估,對製片公司保底,不足部分保底公司補貼,保底公司也在資本運作,買票房做成保底成功,獲得高估值。而現在,因為票補被禁,“裸泳者”也就凸現出來了。

汪海林認為,流量藝人無法在電影這樣的toC市場(即針對個人用戶的市場)成功。電影票房要靠觀眾買,粉絲經濟的作用有限。相比電影票房逐步去泡沫化,如今的電視劇市場則成為流量造假的重災區,因為電視劇市場是toB市場(即針對公司企業的市場),買劇的不是個人用戶,而是播出平臺,購片人只要有依據,來説服平臺購劇就行,“購片人不能説我覺得故事很好,這不叫依據,他可以説藝人數據證明他有一億粉絲,同時微網志熱蒐證明以及彈幕、評分、收視率、點擊量都證明應該買這個劇。”而這些數據,都有水分,甚至造假。

“一個流量藝人,如果擁有200萬鐵粉,就可以號稱一億粉絲,200萬人可以碾軋所有票選、網路評分、微網志熱搜、彈幕好評。”在他看來,目前的toB市場中,大量數據都是可操控、可掌握、可隨時調整的。“這些數據交給廣告商,企業主半信半疑,但沒有別的標準,只能接受這些數據。這也是機頂盒等真實的、實時不可操控的數據永遠不會被採納的原因。”

那麼,這個假數據利益鏈最終由誰買單?汪海林表示,表面上看是播出平臺買單購劇,但平臺購劇是靠廣告商的錢,廣告商的錢實際上來自於企業主,企業主的錢又是來自於他銷售的産品,實際上虛假數據的最後買單者就落到消費者頭上。

汪海林分析説,網劇隨著收費和點擊分賬成為主要盈利模式,將逐步具有toC市場的特質,所以網劇今後也可能會像電影一樣出現“流量失靈”的情況,因為流量藝人無法在toC市場成功。在電視劇這樣的toB市場,“只要目前閉環的購銷機制存在,造假將始終與我們同在。”

汪海林關於流量造假的這番言論也引來大量網友圍觀。不少網友認為,汪海林分析得很透徹,道出了所謂“頂級流量”的真相:流量明星及其團隊騙來騙去,還是有一幫人配合他們騙,因為有共同利益,而企業主和粉絲就成了冤大頭了,在一片虛假繁榮中心甘情願掏錢。

更有網友指出,流量藝人如今只能活在電視劇裏靠刷數據騙人,一旦流量藝人觸碰電影這樣需要真金白銀花錢買票的時候,就會原形畢露其水分本質,電影票房由此成為流量藝人的照妖鏡。“而最奇怪的是,我們把紅不紅的標準界定在是否有微網志數據、是否有人機場接機。嘗到甜頭的經紀公司大力發展流量藝人,讓他們更有流量,這就是惡性迴圈。”(記者邱偉)  

原文連結: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9/05/content_12340372.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