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樂器鑒賞

更好傳承弘揚古琴音樂遺産

發佈時間:2019-09-04 10:15:37 丨 來源:人民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絲桐神品——古琴(1950—1970)》專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世紀絕響——阿炳傳世樂曲》專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

日前,《世紀絕響——阿炳傳世樂曲》和《絲桐神品——古琴(1950—1970)》兩套專輯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主持的“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館藏音響檔案珍粹”項目成果,標誌著學術音響資料的整理與保護邁入新階段。

中國藝術研究院圖書館是我國重要的藝術資料資訊中心。其中館藏7000小時的中國傳統音樂音響檔案,1997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批“世界的記憶”(Memory of the World),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此次出版的阿炳樂曲,是1950年楊蔭瀏、曹安和等學者赴無錫採訪民間藝人阿炳的原始錄音;古琴專輯則包括1956年全國古琴普查錄音及其他館藏古琴音響資料。

《世紀絕響》所收阿炳傳世的6首樂曲,世人並不陌生。在此之前,不僅有1952年中央音樂學院研究部編的阿炳曲集,更有1951年中央人民廣播器材廠出版的唱片,以及後來多家單位複製發行的阿炳原音作為音響參考。

《世紀絕響》“後記”介紹,本專輯出版經歷了修復鋼絲錄音機、製作新磁頭、處理雜音噪音等技術流程,力求最大限度重現阿炳演奏的高清原聲,為學界提供保留更多歷史資訊的第一手資料。為保存錄音資料的原始性,整理者對於琵琶曲《龍船》中的一小段音頻缺損,並未擅自作任何修補與嫁接,充分體現出對前輩藝術家和學者工作的尊重。

這是“自楊蔭瀏對阿炳錄音以來,首次從原版鋼絲錄音帶轉錄,並且6首樂曲全部呈現的阿炳遺音”。此次在高科技手段保障下原版遺音的嚴謹整理,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欣賞體驗——二胡曲《二泉映月》中主題與變奏的沉鬱頓挫和激越飛揚,《聽松》中散板引子蘊含的雷霆萬鈞之勢,琵琶曲《昭君出塞》的激憤與悲痛,《大浪淘沙》的雋永灑脫和哀而不傷,都在《世紀絕響》專輯中體現得淋漓盡致。一把二胡、一把琵琶奏出的幾近樂隊的震撼效果,使人充分領略到阿炳二度創作的精湛功力,專輯的音響品質遠勝於前。

同時發行的《絲桐神品——古琴(1950—1970)》專輯,對於古琴藝術傳承和學術研究,同樣意義重大。上世紀50年代,文化部、中國音樂家協會、民族音樂研究所、廣播事業管理局共同組織古琴採訪小組,查阜西、許健、王迪三人組分赴全國各地,採訪琴家、採集琴曲及與古琴相關的文獻、器物等資料,共錄製了86位琴家演奏的262首樂曲,總時長近2000分鐘。這是一次具有學術里程碑意義的採錄,傳承數千年的古琴音樂,因此而獲得系統整理;所錄製的200多首琴曲,也是首次以音響為載體的大規模保存。這次古琴採訪的意義,恰如音樂學家田青先生所言,“它就是那個在許多民族口頭傳説中最終延續了人類與人類文明的‘葫蘆’裏的‘葫蘆籽’”。本專輯收錄並首次公開出版的274首琴曲,不少都來自當年的古琴採訪錄音,另包含部分館藏其他珍貴古琴音響,成為延續“古琴藝術”這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生命的“葫蘆籽”。

《絲桐神品》專輯共10卷30張CD,是近年來人民音樂出版社單件樂器音像體量最大的一套出版物。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曾指出,現存傳統音樂有三大寶庫:七弦琴(即古琴)的遺産;南北曲與各種地方劇曲音樂、説唱音樂;各地古傳的“特性樂種”。這是中國音樂歷史長河流淌至今,人們仍可聽聞的古樂遺音。

如何發掘這項珍貴的琴樂遺産?至少有兩方面學術工作可以開展。首先,沉睡于古籍中的3000多個不同傳譜的600余首琴譜,亟待琴家以科學嚴謹的態度、持之以恒的努力,潛心“打譜”研究,《絲桐神品》專輯為打譜復原古琴音樂提供了重要參考。其次,每首琴曲的不同傳譜,既有流派特色,也含時代特徵。探尋600余首琴曲的旋律母體,以及各琴曲傳譜的衍展手法和結構原則,揭示傳統琴樂的多樣化形態構成和藝術內涵,並以此為基礎溯流而上,探尋特定時期中國音樂的構成元素,是更好傳承弘揚古琴音樂遺産,實現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重要學術課題。此次出版的10卷本早期琴樂音響,為學者提供了鮮活而生動的範本。

原文連結: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903/c1013-31332620.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