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改編的同名原版俄羅斯話劇,長達8小時,30日將在文化廣場首演,票子緊俏到超過先前因巴黎聖母院火災而一紅再紅的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演出時長特長,上演兩場間隔一天,也不常見。首場演出從本週五晚演出至淩晨2點,週六休息,週日下午2點起再演出到晚上10點。
大部分觀眾的第一反應是,8小時,坐得住嗎?但換個角度想,讓你站著或遊走8小時,且不談歌舞演戲,你行嗎?頓時感到“頓河”演員的了不起。加之,此非孤例。賴聲川導演的《如夢之夢》也長達8小時。可以分兩天,每天看4小時;或者週末一天看完8小時。按觀賞效果來看,肯定一口氣看完更好。該劇也是近年來每年演出一輪,常演不衰票難買。許晴統計過,她主演該劇僅僅在臺上“繞圓場”就走了5小時,還不計入演戲的部分。
覺得戲劇時間長,那要看和什麼比。從“性能時間比”角度出發,看8小時的“頓河”肯定比看原著小説“省時”。與古時春節看連臺本戲的觀眾相比,一齣戲分成幾天乃至半個月,每晚演出一場相比,“頓河”或者“如夢”算是“簡短”。所以,覺得這兩部戲“太長”的觀眾,似乎是有點忘記小説的厚,或者以往的生活習慣。
從藝術上而言,這兩部戲,恰恰證明了戲劇的特質——時間和空間的藝術,同時兼具時空感,或者説受到時空限制的藝術,就是戲劇——網路藝術是與之完全相反的,不受時空限制,甚至不一定有實體。電影,也是有一定時長的,但是如今觀賞的空間僅有兩類——影院或者家中,因而在影院裏看的“大片”更強調視效,所以盛行3D眼鏡——這也是引人入場的商業手段。小説欣賞,則完全不受時空限制,“風翻哪頁讀哪頁”,但是好歹有本實體書……因而,在網路讓人幾乎斷絕見面的時代,劇場只會愈加活躍。
從城市發展而言,舞臺藝術樣式的豐富多樣,自是所有人期待的樂事。既有幾十分鐘的小劇場製作,也有8小時的“巨制”;既有傳統戲曲“學館制”一板一眼的繼承,也有太陽馬戲創新式天馬行空的演繹……這才是向亞洲演藝中心邁進的正途。(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