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風國韻

《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呈現文化魅力

發佈時間:2019-08-23 09:31:17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只有峨眉山》:“戲劇幻城”呈現文化魅力

《只有峨眉山》排練現場資料圖片

8月的四川峨眉山,暑意正濃,遊客如織。山腳下,一座“戲劇幻城”正如火如荼地建造中,演員們揮汗如雨,為即將於9月首演的《只有峨眉山》加緊排練。

原風貌舊村落、中國最大實景村落劇場、遊客行進式觀演,穿行雲間,漫遊“天上”與“人間”,感悟鄉愁裏的中國傳統文化……《只有峨眉山》將以前所未有的“戲劇幻城”形式,為觀眾打造一場視覺與心靈洗禮的中國文化盛宴,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魅力與名山風采。

《只有峨眉山》是導演王潮歌繼“印象”系列、“又見”系列之後,全新推出的“只有”系列的第一部公演作品,備受業界關注。該項目不僅打破傳統,開創了全新的戲劇表現形式,更通過鮮明的藝術風格和深邃的文化內核弘揚了中華傳統文化,展現了文化自信。

近日,記者前往《只有峨眉山》排演現場,探訪這座即將展現在世人面前的戲劇幻城的獨特魅力。

1.首開“戲劇幻城”

“《只有峨眉山》是獨一無二的,分為‘雲之上’‘雲之中’‘雲之下’三個部分,它將立體呈現峨眉山的極致之美與中國文化魅力。”王潮歌説。

“雲之上”是室內情境體驗劇場,觀眾在不同的表演空間中行進式觀演,在不同故事裏穿梭,在雲海之上,俯瞰人間;“雲之中”是園林劇場,由白色礫石和白色水霧組成雲海,由瓦片組成一座座屋頂,整個場景如同雲海漫過屋頂,演員漫步其中,與觀眾相遇;“雲之下”是實景村落劇場,佔地兩萬多平方米的舊村裏有395個房間,百餘臺戲劇在這裡上演。“所以,戲劇幻城的創作,是時間與空間多重維度的‘坐落’。”王潮歌説。

《只有峨眉山》打破了“室內表演”和“靜態觀看”的傳統,該劇首次將劇場與周邊原始村落有機融合,打造了觀眾從室內到室外的行進式觀演模式。

據悉,《只有峨眉山》由四川樂山市委、市政府聯合峨眉山旅遊投資開發(集團)有限公司、王潮歌藝術團隊打造,總佔地規模約7.8萬平方米,單場最大觀眾量1400人。

“我是峨眉山的雲海,我正在俯瞰你們,你們此刻正行走在巨大的萬字符上,只是不自知而已。”在《只有峨眉山》綵排現場,記者被這段開場所震撼。一群人行走在“萬”字形舞臺之上,他們來自行行業業,每個人都在講述自己的故事。

與傳統的觀劇模式不同的是,在這個室內劇場,觀眾大部分的時間不坐在觀眾席上。在開場戲之後,觀眾將被引導著走到“萬”字形舞臺邊,近距離感受“萬”字空間內隨著“爬山”劇情所不斷升降變換的小舞臺。

接下來,隨著行走在不同的觀演空間,觀眾將分別走進“背夫”“廢墟”等劇目,感受不同的戲劇故事和人生體驗。而在“雲之上”室內劇場之外,更加廣闊的“雲之中”和“雲之下”實景劇場,等待著觀眾去探訪和融入,在時間穿梭中感受“人間天上”的人生漫遊。

《只有峨眉山》通過“雲之上”“雲之中”“雲之下”的呈現和體驗,在各個藝術場景中講述在峨眉山發生的不同故事,讓觀眾跟隨故事主人公一起探索人生真諦,弘揚正義、奉獻、真誠、向善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2.最大實景村落劇場

在“雲之下”實景村落劇場的一條小巷裏,有一個方正的大院子。房門口,62歲的姚仕元正端著篩子,精心挑選當地特産的一種清茶。

土坯大房位於川主鄉高河村,姚仕元曾經是這裡的村支書,現在高河村的村民已經全部搬走了,原來的村莊舊址經過修整與加固成了《只有峨眉山》的“雲之下”部分,姚仕元也回到了這裡,做起了戲劇幻城的一位素人演員,他需要表演的就是他曾經的生活。

“這是我們的茶葉,你看看?”姚仕元抓了一把茶葉放到記者的手中,讓記者感受茶葉的清香,他説,以前院子裏住滿了人,院子裏小孩打鬧的嬉戲聲讓生活充滿了情趣,他也可以在門口和鄰居邊擺龍門陣邊挑茶葉。

“其實觀眾不僅可以看到姚仕元的生活,他們還可以看到很多曾經生活在這裡的人的生活,包括他們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狀態。”《只有峨眉山》項目組的薛森予説,舊村落以20世紀80年代的招工浪潮為背景進行重建,觀眾可以任意穿梭其中,到不同的點位去感受一個又一個小故事。

據了解,“雲之下”共有395個房間、48棟舊舍、27個舊院,處處都有戲劇上演,如果觀眾想要看完整個戲劇,要花費6天時間。王潮歌説,打造“雲之下”這樣的實景村落劇場還是第一回。在這裡,觀眾看一場戲時,只能看到一個局部。戲劇先會有很清晰的帶引,讓觀眾看到戲劇的內核,然後會給觀眾充分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

“在我們表演的時候,任何觀眾都可以到我們的面前,我們會和他們有互動,他們也可以在我們表演的時候,到我們的房間、院子去觸摸我們生活的一點一滴,這種直觀帶入的方式其實讓他們從看客變成了主角,他們不僅有選擇的權力,還有表演的權力。”演員李世明説。

在王潮歌看來,這個中國目前最大的實景村落劇場,不僅僅是開拓了新的表演形式,更為重要的是,它最大限度地保留了這個峨眉山腳下最普普通通的小村莊的原貌,為人們保存了一段珍貴的回憶、一抹難以割捨的鄉愁。

3.喚起觀眾內心共鳴

為什麼名為“只有”?因為只有在峨眉山,觀眾才能與這部戲劇産生共鳴。

作為熱門旅遊目的地,每年到峨眉山來的遊客雖然眾多,但他們更多的只是“爬山—拍照—下山”的打卡式旅遊,把美景留在手機上就算“到此一遊”了。而《只有峨眉山》不僅增加了旅遊的豐富性,而且能讓遊客去思考與感悟“我為什麼來峨眉山”“我在峨眉山看到了什麼”。

“我們首先立足於峨眉山幾千年的歷史裏與四川大範圍的民情裏。”王潮歌説,峨眉山作為中國佛教名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産,擁有非常深厚與可貴的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是《只有峨眉山》至關重要的“落腳點”,它們都與四川的地域特徵密不可分。

背夫,峨眉山一道獨特的人文風景線。日出東來又落西,峨眉背夫汗雨飛;滴滴汗灑佛田土,斑斑淚染杜鵑啼……在“雲之上”中,一群老背夫背著幾大袋的貨物,老人們手拄著拐杖,一步又一步艱難攀爬著陡峭的山坡。

戲劇中背夫的故事是峨眉山幾千年曆史的真實寫照,只是背夫群裏不僅有老人,還有婦女,甚至十多歲的娃娃。幾千年來,他們每一天都會從山腳往山上運送物資,一趟一趟地往返,他們用腳步丈量著峨眉山,也用腳步築造了今天的峨眉山。

“大家都説四川人生活安逸,其實他們是在辛苦以後的安逸。改革開放40多年,工地上到處都是四川籍的民工,他們幹活好、幹活漂亮,他們的安逸都是自己創造的。”王潮歌説,其實,《只有峨眉山》是在展現中國人的精神品格,希望所有人都像背夫一樣堅韌前行,攀到山頂。到達山頂以後,會像站在雲彩上一樣,俯瞰一個更美好的人間。

“背夫”劇目,只是這座戲劇幻城中的一個片段。《只有峨眉山》正在努力打造更多的劇目以喚起觀眾的共鳴。“親情”劇目、“奮鬥”劇目、“追夢”劇目、“鄉愁”劇目……這些涵蓋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劇目,往往與每一個觀眾都息息相關,每一個觀眾都能在劇目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然後將自己代入劇目中去遐想。

在王潮歌看來,整個戲劇幻城其實就像一個修行空間,當觀眾走進裏面,會隨著劇場的設計進行一次又一次的修行,每一次修行都會是心靈的一次錘鍊,多一次錘鍊,就會多一分超脫。當觀眾再次走齣劇場後,收穫的不僅僅是一場場戲、一個個故事,收穫的更多是人生觀的指引與感悟。

光明日報記者 周洪雙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晨 

原文連結:

http://news.gmw.cn/2019-08/22/content_33096927.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