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上演奏二胡的姿娜
演藝生涯因中國而改變
2008年,當姿娜走出機艙門,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時,她並不知道自己此後的生活將與這個國家發生這麼密切的聯繫。
姿娜出生於捷克的一個演藝家庭,父母都是演員。受家庭影響,她從小熱愛文藝,學習鋼琴和跳舞。1995年,她發表了第一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輯,獲得成功。2005年,她組成自己的樂隊,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和加拿大巡迴演出。2008年,巡演到達上海。
那是姿娜第一次到上海,也是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這個為她演藝生涯帶來重大改變的地方。“沒想到中國會有這麼充滿科幻感和發達的地方。”回想起上海給自己留下了的第一印象,姿娜説。
2008年,正值中國首次舉辦奧運會,借著巡演的機會,姿娜得以到不同地方了解中國,並慢慢喜歡上了中國文化。“不僅是我,我的父母也很喜歡中國,他們非常支援我留在這裡發展。”姿娜表示。她以小提琴演奏家、搖滾爵士音樂人的身份,開展了一系列活動,並參加中央電視臺星光大道比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3年前,姿娜決定投入電影、電視劇表演,開啟演員的新一頁。隨著《狐蹤諜影》《洋媳婦的婚禮》《彈孔》《火雲邪神》等作品的播出,她在中國的知名度越來越高。
喜歡中國溫暖的人際關係
在中國發展,最先要過語言關。姿娜一開始是自學,後來又到華東師範大學專門學了3年。別看她現在説得十分流利,剛到中國生活時也遇到過因語言不通帶來的困難。“因為發音不準,那時候去買個東西都覺得好難,坐計程車,司機也聽不明白目的地在哪……”在姿娜眼裏,中文是最難學的語言,特別是聲調,對於外國人來説難度很大,一定要下決心、下工夫學,才能學好。
上海是姿娜踏足的第一個中國城市,也是她最喜歡的城市之一。每當談到上海,姿娜都關不住話匣子:“在南京路周圍,有很多好玩的地方,例如田子坊等。我特別喜歡上世紀30年代老上海的味道,感覺很復古。”她還很喜歡上海的小馬路和弄堂,喜歡看公園裏的老人打太極、跳舞、玩樂器等。
在中國生活久了,姿娜慢慢融入到中國的文化中。朋友説她脾氣變得溫柔了,不像歐洲人或者美國人那樣強硬。她認為中國人非常重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比如在活動前大家會先吃頓飯互相了解一下,再討論合作。合作成不成,大家先交新朋友,感覺很溫暖。另外在餐桌上,“中國人習慣在一張大圓桌子上一起吃飯,但在捷克,自己盤子裏有什麼就只能吃什麼,不會和別人一起分享。”姿娜覺得中國人的飲食習慣更好,因為分享能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且她還笑言:“外國人吃飯時一手拿刀一手拿叉,兩個手都滿,無法做其他事情。但中國人吃飯時使用筷子,能騰出一隻手來做其他事情。雖然拿筷子比較困難,不過也很有意思。”
在融入和適應中享受差異
作為音樂人,姿娜對中國傳統樂器二胡情有獨鍾。她喜歡二胡獨特的音色帶出的悲傷感。在演出自己的原創音樂時,她有時會特意加入二胡元素,以呈現出東方的感覺。只有兩根弦的二胡,演奏方式獨樹一幟。姿娜巧妙地將小提琴演奏技巧融入二胡的演奏,雖然自知指法不對,但這種方式對她來説更為自然。最重要的是,這樣的創新演繹,令不少中國觀眾耳目一新,覺得格外好聽。
作為演員,姿娜認為中國跟歐洲拍攝影視劇時最大的分別在於靈活性和節奏兩方面。在歐洲拍電影都要準備好長時間,節奏比較慢。在中國,不僅節奏快,而且很多東西會有變化或更改。“有時候你已經把劇本背下來了,但最後可能有一半被刪掉。”姿娜表示這種情況確實會讓演員産生不便,但也有一定的好處,例如劇本有機會改得更好。
在中國11年,還有一件令姿娜稱奇的事,即中國人辦事的高效快速。她見過有些活動前幾天什麼都沒有或很亂,但第二天全部做好,且做得很成功。“這在歐洲根本不可能。在歐洲,時間越趕,事情會越亂越差。但在中國時間越趕,做事效率越高。這就是中國人的能力!”
如今,有意到中國發展的外國人越來越多。姿娜也想借此分享自己的經驗,那就是除了自身要有專業強項外,更重要的是去了解中國文化、中國人、中國的工作模式等。“只要你能融入和適應這裡的環境,你一定會愛上中國。”姿娜説。
原文連結: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819/c1013-3130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