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校訪談

青年藝術人才如何才能“冒”出來

發佈時間:2019-08-14 11:02:43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青年藝術人才如何才能“冒”出來

兩名青年戲曲演員在戶外演出。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北京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王平當年專科畢業就進入劇團工作了,如今她已成為中國評劇界的著名藝術家。讓她困惑的是,現在很多文藝院團引進的畢業生,至少都是本科畢業,有的還擁有研究生學歷,可大多數都“難堪大用”,需要院團重新培養。

同樣困惑的還有北京京劇院院長劉侗。北京京劇院演員有幾百個,可編劇一個也沒有,“最近倒是來了一個戲曲編劇專業的畢業生,可他寫的作品連基本的平仄關係都沒有,完全沒法用”。

近日,在中國文化報主辦的“藝海問道”文化論壇上,來自藝術院團、高校的藝術家、專家、學者,無不對當下文藝院團青年藝術人才的現狀感到擔憂。

文藝院團要發展,作品是關鍵,人才是核心。沒有成批青年藝術人才的不斷“冒出”,不僅院團發展會受到限制,藝術傳承也面臨斷代的危險。面對青年藝術人才培養工作的緊迫性,與會者紛紛從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人才引進、職稱評定等方面建言獻策。

給青年人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

與一些文藝院團青年人才缺乏不同,中央芭蕾舞團(以下簡稱中芭)無論是創作人才,還是表演人才,數量上都比較充裕。

舞蹈編導費波是中芭青年人才的典型代表。費波學現代舞出身,也懂一些民族舞,但對芭蕾完全是門外漢。儘管如此,大學畢業後,他還是被中芭相中。

“要了他,就要培養他。”中央芭蕾舞團黨委書記王全興説。為了培養年輕人,中芭把學習編舞的費波等人安排到了演員隊伍中,讓他們從學習了解每一個芭蕾動作重新開始。每天泡在演員隊伍中,從群舞演員到領舞演員,費波漸漸入了芭蕾的門。

為了給青年人才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從2010年開始,中芭每年春天都要舉辦“芭蕾創意工作坊”,中央芭蕾舞團所有的年輕人,包括教員、演員、編導,都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編創自己的作品,然後進行集中展演。費波就是在芭蕾創意工作坊上脫穎而出的。他在工作坊上編創的很多舞段,後來成了《2012孔子》《鶴魂》《沂蒙情》等著名作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張藝謀也是通過費波在芭蕾創意工作坊上的作品發現了他的才華,於是邀其參與創作芭蕾舞劇《大紅燈籠高高挂》。

除了費波,通過芭蕾創意工作坊,中芭近年還培養出了張鎮新、王思正等多位優秀青年舞蹈編導,這些人構成了中芭整個舞蹈編導團隊,其中多人已獲得國際芭蕾大獎。

劉侗所在的北京京劇院面臨的問題是演員太多,“全院僅主要演員就有120位,主演多導致大家都想唱主角,都不願給別人配戲。如此一來,青年演員更難有‘冒出來’的機會”。

為了給青年演員提供舞臺,自2011年起,北京京劇院面向35周歲以下的青年演員舉辦“魅力春天”青年演員擂臺賽,8年間共舉辦擂臺賽、擂臺邀請賽10次,共有160名青年演員獲得了參賽機會,以唱完整部大戲為要求組織青年演員練功、學戲、演戲,使劇院超過一半的演員都具備了主演大戲的能力。

形成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

戲曲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除了演員,編、導、服、化、道、音、美,缺一不可。可是,像北京京劇院這樣著名的院團,雖然表演人才充足,但編劇一個都沒有,人才分佈嚴重不均衡。

最近,劉侗招了一個戲曲編劇專業的畢業生,“可他寫的作品連基本的平仄關係都沒有,完全沒法用”。對此,劉侗既很無奈,也能理解,因為創作人才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旦斷代了,想接續上得花很長時間。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之前,各文藝院團都有大量編劇。後來,在“養編劇不如買劇本”觀念的影響下,很多院團不再招聘編劇,導致的後果是,老一輩編劇逝去後,戲曲編劇人才出現嚴重斷層。

這些年,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戲曲院校才開始著力培養戲曲編劇人才。“問題是,一個編劇人才的成長,往往需要十幾年甚至二十幾年時間,不是你需要的時候,他就能憑空‘長出來’。”劉侗説:“戲曲院校戲曲編劇專業的畢業生,雖然接受了四年或七年的專業教育,但畢業後往往很難直接‘上手’。”

於是,一邊是青年編劇被打入冷宮,另一邊是少數名編劇頻頻趕場。

如何解決戲曲編劇人才的斷層問題?劇作家羅懷臻曾説:“要解決戲曲編劇後繼人才難産的問題,就要不拘一格培養新人,形成人才冒尖機制,給年輕人更多機會。”羅懷臻主張多辦一些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編劇進修班,因為優秀編劇絕大多數不是科班出身,而是熱愛並熟悉舞臺藝術的人。

此外,戲曲服、化、道等方面的技術性人才也比較緊缺,而這一問題又容易被人忽視。據劉侗介紹,北京京劇院不少服、化、道方面的工作人員都是在臺上翻不動的武行演員轉過來的。

戲曲技術性人才的培養同樣是個系統工程。以戲曲音樂人才為例,當下一方面學戲曲樂器的孩子少了,另一方面戲曲院校教戲曲樂器的老師也越來越少,“在一些院校,有的樂器專業甚至一個老師都沒有,這個專業也就辦不下去了”。劉侗認為,戲曲院校應與戲曲院團在人才培養方面進行對接,形成人才培養的長效機制,戲曲院團可以發揮自身優勢,以團帶校,比如鼓師、琴師可以利用業餘時間給院校的學生上課,以彌補院校師資不足。

別讓學歷成為人才的“攔路虎”

專家們表示,藝術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過程,也有自己的規律,一方面要有耐心,另一面要遵循人才培養規律。

現在很多院團尤其國有文藝院團進人大都要求“本科及以上學歷”。“我倒覺得,學戲曲的孩子,與其在大學裏學四年,不如在院團裏練四年。”王平當年專科畢業後,也曾猶豫要不要再上本科,後來考慮再三,還是進了院團。在院團裏,她受到眾多名師的指點,更重要的是獲得了大量登臺演出的機會,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不過,很現實的問題是,除了應聘時學歷會成為“攔路虎”,工作後的晉陞、評職稱等也都有學歷要求。王平工作後,儘管能力出眾,但為了評職稱,她最後也只能向現實妥協,“拿了個在職的文憑”。

王平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儘快改革完善相關政策,不要讓學歷等成為藝術人才成長的“攔路虎”。

一個好消息是,國家已啟動“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簡稱“1+X”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文化和旅遊部藝術司美術處處長劉冬妍希望隨著試點工作的推進,在不久的將來,大量雜技、舞蹈、戲曲方面的中專畢業生,能夠直接進入院團工作,邊演邊學邊成長,而不必為了一紙大學文憑中專畢業後繼續在學校熬時間。

畢業生進入文藝院團,從新人成為人才,離不開院團的接續培養。對此,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青年導演馬彥偉很有發言權。據他介紹,大學畢業進入中國兒童藝術劇院後,劇院經常請老藝術家給年輕人上課,告訴他們“過去劇院是什麼樣子的”;同時,劇院還從藝術院校請了各方面的老師,有針對性地對新員工進行形體、臺詞、舞美等方面的培訓,不斷加大對青年演職員再教育的力度。像馬彥偉一樣的青年演員,在劇院“扶開工,送一程”的接續培養下,很快由青澀的學生成長為成熟的“臺柱子”。(光明日報記者韓業庭)

原文連結:

http://news.gmw.cn/2019-08/14/content_33076130.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