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華風國韻

有情有趣 唱人民愛聽的戲

發佈時間:2019-08-14 10:55:06 丨 來源:光明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原標題:有情有趣 唱人民愛聽的戲——二○一九戲曲百戲(昆山)盛典的啟示

在文化娛樂方式日新月異的今天,你可能會認為戲曲已經乏人問津,然而正在江蘇昆山舉行的2019戲曲百戲(昆山)盛典顛覆了所有人的想像。截至8月7日上午,已經演出的6場大戲和10場摺子戲劇場上座率分別達92%、94%,網路直播點擊量達1531.5萬人次,平均每場點擊量近百萬人次。為何會在昆山出現“戲曲熱”?武漢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傳寅認為,此次參演劇種和劇目自覺堅守戲曲的重要品格即“民間性”,這種民間立場、民間思想和情感訴求的真切表達,充滿了鄉土性和地域特色,深受普通群眾喜愛。唱人民愛聽的戲,這是切實做到了習近平總書記對當代文藝創作提出的“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的殷切期待。

“活躍在舞臺上的人物形象,大多數是那些帶著生活的原色,從古老的街巷酒樓或現代的里弄衚同走出來的市民,就這樣于唱念做打中表現民間智慧和人文情懷,充滿了情趣盎然的生活況味。”這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劉彥君的觀後感。

2019年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大部分短小的傳統劇目堪稱“有情”或“有趣”。既有為民請命的清官形象,如安徽阜南縣演藝中心選送的嗨子戲《考官》塑造了不畏強權、為民申冤的歷城知縣的形象;也有對民間道德的弘揚,如江西蓮花縣採茶劇團選送的萍鄉採茶戲《清風亭》,彰顯了“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的民間道德,譴責了忘恩負義的惡行;還有充滿質樸熱烈的鄉村生活氣息的摺子戲,如曲沃碗碗腔《三忘賣布》、河曲二人臺《壓糕面》、淮北花鼓戲《王小趕腳》、甘肅民勤小曲戲《下四川》,都屬於趣味盎然的小戲,聚焦底層勞動群眾的日常生活,載歌載舞,詼諧幽默,讓人直欲起身參與其中。

“這些戲帶給我們一種新的啟迪,即藝術的精彩不分地域遠近、劇種大小,只有真正用心用情創作和演繹,才能出好作品,才能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原浙江省文化藝術研究院戲劇研究所所長朱為總認為,守住傳統依然是當前戲曲傳承發展的核心和關鍵。一齣傳統劇目能流傳到今天,一定有它獨特的表演藝術或“絕活”為觀眾喜聽喜看,特別是傳統摺子戲,多數都是一個劇種歷代藝術家舞臺實踐積累的精華之所在。傳統戲同樣強調有溫度、有情懷、有筋骨,講究構成人物的故事、情感、矛盾、抉擇等豐富的戲劇性和表現力,整體地展現舞臺藝術之美。因此,如何強化對傳統優秀劇目在當代的精準傳承,精美表達,保持它的經典化審美品質,是很多劇種和劇團應該去努力的方向。

傳承版閩劇《紅裙記》于8月7日晚獻演2019戲曲百戲(昆山)盛典,兩代戲迷觀看兩代演員同臺演出,場面十分感人。“《紅裙記》這個民間故事就發生在福州臺江,屬於典型的用福州戲演繹福州故事。”國家一級演員、閩劇《紅裙記》主演林穎告訴記者,林夢萍老師對閩南本地方言的駕馭、對本劇種聲腔的把握爐火純青,她把福州市井女人的普遍命運、遭遇借著劇種聲腔和鄉音母語作了最有韻致、直撲本心的淋漓表達。“閩劇要有‘蝦油味’,蝦油是我們本地的一種調料,是福州特有的味道。在道白、唱腔上我重點學林老師的這種味道,儘量做到原汁原味傳承。”林穎説。

專家認為,戲曲作為一種以舞臺呈現為載體進行“活態傳承”的表演藝術,是要以演員本體、本色的表演技藝來予以實現,同樣也要求藝術家應以精湛的舞臺表演,生動傳神的細節觀照,淡雅中有筋骨,濃重中有光澤,真正賦予戲曲藝術一種莊嚴和感動。通過本次昆山觀戲,有專家評價,一些青年演員往往是“身上沒功夫,臉上沒有戲,內心缺情感”。也就是説戲是傳下來了,但藝術和技藝的含量越來越弱化,只學了一個戲的“路子”,演了一個故事表現的過程和形式的“戲殼”,而缺少對劇種風格特色的精彩展現,缺少對一齣戲應有的技藝亮點的展現,更缺少對情節內涵和人物情感的開拓和展現。

“唱腔的劇種韻味,很大部分在潤腔上。潤腔不僅需要經驗、才情、靈性,還要對劇種、對地方有親切的情感體驗。青年演員要潛心向老藝術家學藝,閩劇林夢萍、淮劇陳澄、川劇沈鐵梅等,都是最了不起的地方情感的歌唱家。地方情感説到底還是人類情感的個性表達和體現,因此,這些戲曲藝術家的觀眾和粉絲遍佈了海內外。”原福建省藝術研究院院長王評章認為。

唱人民愛聽的戲,關鍵要守住傳統,才能守住戲曲真正的生存價值,同時,不僅要重視傳戲,更要重視育人,育深諳地方文化和劇種特色的藝術人才。只有藝術新人的不斷涌現,新老藝術家抓住戲曲的根和魂不斷交替接力,才能使該劇種在觀眾中擁有號召力,才能讓古老戲曲得到生生不息的繁榮和發展。(光明日報記者蘇雁

原文連結:

http://news.gmw.cn/2019-08/14/content_33076143.htm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