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樂器鑒賞

為古琴注入時代意蘊

發佈時間:2019-08-14 10:04:59 丨 來源:人民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古琴文化的賡續與綿延,需要一代代人投入其間,需要不斷有人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意蘊和精神

大學時期由於生病暫時休學,我從發電專業轉到新成立的工業企業電氣化專業。1956年國家要研發尚是空白領域的電腦,我作為首批自動化專業畢業生,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有幸參與我國第一台電腦的研製。古琴名家查阜西先生鼓勵我同時學習電腦和古琴。1958年,我國第一台電腦研製成功,同年我還將琵琶名曲《春江花月夜》移植為古琴曲。

從那時起,我一邊從事電腦科學研究,一邊圍繞古琴開展工作:古琴弦制、打譜、移植、演奏、教學、出版以及古琴和電腦的結合。我常説:我是用研發電腦的動力和方法研究古琴。

我14歲習琴,彈琴彈了73年,我對古琴的認識也在逐漸深化。開始時,只是覺得讀書人需要古琴熏陶;後來産生興趣,習琴有了自娛之意;1951年考入交通大學,同時加入今虞琴社,進一步用古琴來修身養性;1982年出國做訪問學者時,我又將古琴和電腦結合。我感到自己不再單純是興趣驅動,更多是責任驅動;研究、演奏古琴也不再只為個人修身養性,而是為了大眾,有了一種要為古琴做工作的使命感。

這一點也深受查阜西先生影響。1958年,查先生編纂的《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出版,涵蓋3000多支曲子。一般來説,一個人一輩子掌握二三十首曲子已很不錯,顯然,查先生是為方便眾人做了這本工具書——我也想為大家做點事。我得到吳景略、張子謙、查阜西諸琴家提攜,饒宗頤先生題寫對聯“九成鼎轉丹留火,三折江紋篆印沙”鼓勵我,我想把這些精神財富傳遞給更多人。

我近年來工作主要有兩方面:促進研發古琴機器人、推廣古琴為詩詞吟唱伴奏。前者將古琴和人工智慧結合,後者將古琴和少兒連接起來,我認為這兩方面都大有可為!

用機器人演奏樂器,國內外都已有人在做。今年4月,清華大學有一場“墨甲”樂隊演出,3個機器人分別演奏排鼓、竹笛和箜篌。我的目標是做出古琴機器人:讓機器人打譜、移植和教學,方便大眾學習和傳承古琴文化。從技術上來説有難度,但是可行,人工智慧説到底是“人”的智慧的提升。最難的環節是籌措研發經費。

目前,我已完成古琴機器人的軟體基礎工作。1982年我在國外訪學,利用業餘時間研究古琴減字譜的代碼化,把古琴譜進行編碼輸入電腦,便自動生成準確的減字譜,可以顯示及排印,方便琴譜出版;2002年,我優化了這個系統,從輸出琴譜圖像到輸出古琴音響。當前的研究又進一步,在輸出音響同時,還可以有真人形象或者動畫形象的演奏顯示,方便人們學琴。這個真人形象可以是當代琴人,也可以是已故琴家;琴曲聲音可以來自今人斫的琴,也可以來自收藏的名琴。只要在系統中預先儲存這些素材,使用者就可以自行匹配和選擇。

我正在研發的是“紙上彈琴”:一塊透明的觸摸屏,下面是一張畫有古琴的紙,觸摸屏可以通過數據線連接到電腦上。1956年全國調查顯示會彈古琴的人有98位,當前全國彈古琴的人數呈幾何級增長。現在古琴造價不菲,“紙上彈琴”可以大大降低人們學琴成本,而且便於攜帶。

吟唱和古琴相結合,同樣未來可期,既應和詩詞熱,又有利於古琴普及推廣。過去,人們推動古琴傳承,主要針對老中青三代,我認為應該是“老中青少兒幼”,少年兒童也是重要的古琴傳承者,不可小覷。有人認為孩子不能彈古琴,因為古琴對演奏者文化修養要求比較高;但另一方面,孩子手指靈活,對技巧的掌握並不比成年人差,文化修養也可以隨年紀增長逐步提高,更不要説孩子往往具備很強的音樂感受力。

我從小上的是私塾,那時學孔孟、學詩詞不是讀,是唱。我正是從吟誦産生了對音樂的興趣。家鄉福州的吟唱腔調分為“四書、左傳”“古詩”“律詩和絕句”“詞”“古文”諸類,只要能掌握好吟唱方法,就可以對任何文學作品進行“唱歌式的讀書”,以增強記憶與提高讀書的興趣。我11歲左右就已把握了吟唱規律,這對我學琴時掌握“依永和聲”即唱出帶指法的琴曲腔韻、掌握琴曲散板規律以至打譜都起到很大作用。琴曲腔韻和詩詞吟誦相通,如能在“詩詞熱”的今天推廣古琴伴奏,對古琴在當代的發展大有裨益。

古琴文化的賡續與綿延,需要一代代人投入,需要不斷有人為其注入新的時代意蘊和精神。如今,在琴技上,已有人繼承;在推動古琴和吟誦相結合上,我和女兒正在部分學校推行;在古琴和電腦相結合上,我已初步尋得年輕人共同合作。幾十年來,我深深體會到,為古琴做的事越多、惠及的人越多,就越快樂;我相信,一個人具備為祖國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就可以把事情做成,並且做得非常出色。(陳長林)(徐馨、林晨採訪整理) 

陳長林,1932年生,福建福州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中科院計算所研究員、獲國務院特殊津貼。已發掘(打譜)《胡笳十八拍》等百餘首琴曲,出版古琴文集、譜集(88曲)和DVD專輯(104曲)等,研製有古琴曲的電腦處理系統、古琴讀譜奏樂顯示等。

原文連結: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813/c1013-31291179.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