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音樂文學

《雷鋒之歌》與《中國青年報》

發佈時間:2019-08-01 09:33:56 丨 來源:中國青年報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3月5日,《中國青年報》在一版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的題詞。張桂明/攝

賀敬之這首創作于1963年春天的抒情長詩《雷鋒之歌》,發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張桂明/攝

“一九六三年的春天,使我們如此地激動!——歷史在回答:人呵,應該這樣生!路呵,應該這樣行!……”

著名詩人賀敬之這首創作于1963年春天的抒情長詩《雷鋒之歌》,發表在1963年4月11日的《中國青年報》上。

上世紀50年代起便在中國青年報社總編室工作、現仍為《中國青年作家報》做編校工作的錢玉良老師回憶,“上世紀60年代《中國青年報》還不是日報,每週二、四、六齣版,但因其常有一些有影響力的獨家報道推出,深受青年朋友喜歡。報社也十分重視文化報道和對青年作家的發掘培養,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在《中國青年報》上最先發表的。”

當時不到30歲的錢玉良老師見證了那段英雄輩出、年輕人激情澎湃的年代。在賀敬之的《雷鋒之歌》見報之前的3月5日,《中國青年報》在一版發表了毛澤東“向雷鋒同志學習”題詞,並配發社論《響應毛主席的號召堅決向雷鋒同志學習》。

那是個學習英雄、歌唱英雄的時代。4月11日,《中國青年報》文學副刊“向日葵”,以3、4兩個版發表賀敬之的長詩《雷鋒之歌》,並配發了“編者按”:正當廣大青年渴望讀到歌頌雷鋒的好詩的時候,詩人賀敬之同志深受雷鋒英雄形象的感動,製作了《雷鋒之歌》。這首抒情長詩,以不可遏止的革命激情和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歌頌了我們偉大的時代。

同期《中國青年報》舉辦了《向雷鋒同志學習什麼?》討論會,發表《怎樣寫自己的歷史》《永遠保持鮮紅的顏色》等6篇文章。該討論共舉辦了200期。4月27日二版報道報社收到學雷鋒來信3萬多件,併發表社論《可貴的政治熱情》。當年《中國青年報》的五四社論《論雷鋒——“五四”青年節獻詞》見報後,新華社發了通稿,各大報紛紛轉載。

5月,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了長詩《雷鋒之歌》單行本。《雷鋒之歌》在賀敬之的創作道路上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在上世紀60年代的中國詩壇上産生過巨大的影響。長詩既從大處落筆,引出對於雷鋒成長的國土和時代的熱情歌頌,又向深處開掘,提出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人,應該怎樣生?路,應該怎樣行?”進而在精心塑造雷鋒英雄形象的過程中,揭示學習雷鋒群眾運動的重大意義及其所産生的巨大力量。因其藝術構思的精巧,與當時同類題材的詩歌相比,顯然高出一籌。

詩人、詩評家趙衛峰説,“《雷鋒之歌》時逢一個特殊的歷史時期。在當時,類似的召喚式詩作,是很有影響力和感染力的;而無論何時,對於是非辨識與大愛情懷的倡導都是必須的。回望往昔典型人物,無疑會引發新的思考和判斷,這是詩歌作品的一種功能。這首長詩的形式、內容及表達技藝有著鮮明的時代印痕,熱情洋溢,適宜朗誦。”

“詩文隨世運,無日不趨新”,新時代已經到來,中國詩歌面對著無比廣闊的未來圖景。日前,在遂寧國際詩歌週期間,與會詩人就新時代詩歌的現狀、問題及發展方向進行了熱烈深入的討論,並達成眾多共識,發佈了近百位詩人簽名的《新時代詩歌遂寧宣言》:新時代詩歌將努力克服創作與傳播中的“小眾化”“圈子化”傾向,在詩歌與民眾之間建立起有機的聯繫,在詩的世界與公共生活之間架設起寬闊的橋梁,讓人民成為滋養詩歌創作的源頭活水,讓詩歌成為照亮人民心靈的藝術火炬。

選擇重大的題材,直接回答現實生活中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這就要求詩人善於處理抒情與哲理的關係。《雷鋒之歌》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文學創作範例。詩人麥笛評論説:“賀老總是以敏銳的目光去抓取時代的最重大的事件、最主要的生活內容,而不去吟唱那些與人民無關的眼淚和悲傷。”賀敬之以其傑出的詩歌成就,造就了中國詩歌時代的又一個高峰,他的作品一直傳誦至今,影響了幾代人。

從1924年出生在山東的一個苦孩子,到追求救國圖強的熱血青年,直至成為“時代的歌手,人民的詩人”,賀老這一代藝術家的創作軌跡、人生追求,值得青年文學愛好者,在邁入新時代的今天,重新思考藝術與生活的關係,藝術與人民的關係,藝術與時代的關係,重新定位如何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更好地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

(感謝中國青年報新聞研究與資訊部資料支援)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只恒文來源:中國青年報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7-31/8912183.s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