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石家莊7月25日電(記者駱學峰、王民)“風清月明堯舜天,政通人和喜心間……”在河北滄縣文化館的木板大鼓傳習所,13歲的王馨笛左手打著木板,右手拿著鼓楗,一邊説唱一邊敲擊書鼓。這是王馨笛在這裡度過的第五個暑假,木板大鼓的一招一式她已經表演得有板有眼。
據了解,滄州木板大鼓起源於明末清初,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是全國獨有的藝術曲種,因唱腔、曲調被西河大鼓、京韻大鼓、樂亭大鼓等有所吸收,有專家稱其為“京韻大鼓的母根”,曾在首屆巴黎中國曲藝節中獲得最高獎項——盧浮金獎。
滄縣是“中國曲藝之鄉”,為使木板大鼓這一古老的曲藝形式得以傳承,當地政府從2006年開始開辦木板大鼓暑期培訓班,支援老藝人開門收徒,向小學生們傳授表演技藝,讓木板大鼓這一傳統藝術煥發了生機和活力。
“每年暑假,我都帶著徒弟們上文化館來練習,這一個多月時間,孩子們白天在這兒學,晚上到消夏舞臺演出,這樣孩子們的水準提高特別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滄州木板大鼓傳承人王銀傑告訴記者。
為進一步做好傳承和保護,滄縣已連續舉辦十八屆“古韻書場”木板大鼓消夏晚會。新老藝人通過這個舞臺,用古樸蒼勁的鼓板,渾厚粗獷的唱腔,讓更多人感受這一傳統曲藝的獨特魅力。
“我們每年暑期成立木板大鼓傳習所,對青少年木板大鼓愛好者進行集中培訓,為的就是把這一古老的曲藝藝術更好地傳承下去。”滄縣文化館館長孫建説。
原文連結: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7/25/c_12102143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