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驍紋(右)自導自演音樂戲劇《同樣的靈魂》。
上週六,上午為琥珀四重奏的講解音樂會做幕後工作,下午趕到北京CBD郎園Vintage的首屆棱鏡MINI戲劇節,首演自己原創的音樂戲劇《同樣的靈魂》,然後進行長達一個半小時的講座;週日接著再演音樂戲劇——這就是80後古典音樂推廣者姜驍紋的一個週末。
姜驍紋是中央音樂學院畢業的博士,兩年前毅然辭去中央音樂學院的工作,在郎園擔任“古典音樂大師課”的主講導師。可她並非郎園的員工,策劃參與的這些活動都向觀眾公益開放。“當年我辭去工作時,家人都覺得我很奇怪,但現在一點一點做起來,樂在其中。”姜驍紋神采飛揚地説。
嘗試做實驗戲劇推廣音樂
上週六下午,音樂戲劇《同樣的靈魂》在郎園良閱空間上演。舞臺佈置很簡單,一張擺滿書籍和樂譜的小桌,兩張椅子,還有一架鋼琴,姜驍紋身穿歐式襯衫與長裙,一邊拉著小提琴一邊走到了臺上。
這部講述音樂家費利克斯·門德爾松和他的姐姐范妮·門德爾松的劇目,由姜驍紋一人編劇、導演,她和青年鋼琴家劉雲龍主演。故事從費利克斯·門德爾松拜訪詩人歌德歸來開始,姐弟倆一起談論音樂並創作,可范妮作為女性不能出版自己的作品,她感到糾結而掙扎。
兩位主演都出身音樂科班,戲劇中的音樂表演相當多。良閱空間的小劇場並不算大,二人跟觀眾的距離不到兩米,弟弟門德爾松討論巴赫的音樂風格時,姐弟倆回憶兒時創作時,范妮為女性的境遇感到糾結時,都當場演奏或歌唱。姜驍紋把這次實驗定義為音樂戲劇,希望觀眾借用戲劇的形式了解音樂。
她的新嘗試讓觀眾感到新奇,一位觀眾在演出後説:“兩位音樂家的演奏太好了,音樂戲劇打開了古典音樂臺前幕後的界限,姜老師的嘗試讓我們有機會深入到作曲家生活的時代去理解音樂,感動!”
辭去工作自掏腰包做普及
能把小提琴、鋼琴、聲樂表演和音樂史知識做成劇目,得益於姜驍紋的專業背景。她從小學習樂器和聲樂,後攻讀音樂學,是中央音樂學院和美國福坦莫大學聯合培養的博士畢業生,並曾在中央音樂學院現代遠端音樂教育學院工作。
她的學習和工作經歷大概會讓很多科班出身的從業者羨慕,可姜驍紋有自己的想法,“當時的工作並不是教師崗位,可我是一個非常想把自己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別人的人。”工作不久她打算辭職,到社會上做古典音樂的普及和推廣,首先就遭到父母的反對:“怎麼會有你這樣的人,就算你願意去講古典音樂,又有多少人願意聽呢?”
這些不解沒有攔住她,2017年10月起,離職的姜驍紋開始與北京CBD郎園Vintage合作,成為古典音樂主講人,一做就是兩年。在這兩年中,無論是她登臺講座,還是邀請大提琴家朱亦兵、琥珀四重奏等音樂家舉辦講解音樂會,活動都是公益性質,大多數場次免費開放,有的象徵性地向觀眾收取幾十元、甚至低至一元的費用。姜驍紋不僅是義務勞動,還自己掏腰包買了一架三萬多元的二手鋼琴,放在郎園供活動使用。
“我平時會教幾個孩子小提琴,這是學音樂的人最‘原始’的賺錢辦法了!”姜驍紋哈哈一笑,誰讓她有這樣的理想和“執念”呢?都説三歲看老,她從小愛玩的“遊戲”,就是拿著粉筆頭,在家裏的大衣櫃側面上寫寫畫畫,假裝在給學生上課。“我讀小提琴本科時,經常在沒人的教室裏寫板書,自己構思音樂史課。”她捂著嘴笑,“當時還怕人看到笑話,寫了一整黑板的板書,下課趕緊擦掉就走了。”
做普及不能高冷也不能業餘
經過兩年的時間,姜驍紋和常來郎園的市民都成為朋友,常有人跟她點名説,下次想聽她講哪位作曲家的主題。若問和觀眾打成一片的秘訣是什麼,姜驍紋説:“不要把他們想得太簡單。”
縱觀現在的古典音樂普及,不少停留在感性分享的層面。為了破除高雅藝術高高在上的誤區,主講者總説“古典音樂不必懂”“古典音樂其實也很好聽”,至於音符、曲式、結構等樂理知識,很多人不敢講。“都現在這個時代了,誰手機裏沒有點學習各種知識的APP,大家都有終身學習的能力。”姜驍紋覺得,觀眾要靠引領,她就曾在講座中試講樂譜,觀眾聽得津津有味。“如果你只講簡單的內容,觀眾以為古典音樂只有這些,永遠不知道有別的東西可以了解。”
每次做活動時,她都要翻查無數外文史料和理論資料,再轉化成觀眾樂於接受的話題。就像在這次的音樂戲劇中,她讓劇中的弟弟門德爾松揶揄肖邦的音樂風格,以略帶嘲笑的心態演奏了肖邦的作品,“我的臺詞沒有一句廢話,都是從姐弟倆的家書中摘出來的,反映的都是當時社會對音樂的看法。”
姜驍紋説,她作為一個從學院走出來的古典音樂推廣者,面對的都是“用腳投票”的觀眾。“一不希望圈外的人覺得我特別高冷,二不希望圈內的人嫌我講得太業餘。”姜驍紋很篤定,“既然想做自己想做的事,就要面對別人的檢驗,我也不怕別人來檢驗。”(記者 韓軒)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7/17/content_118963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