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選秀的方式,將普通人變成明星,這是最常見的造星綜藝形式。過去十多年,中國的造星綜藝經歷了技術層面上的不斷革新,粉絲投票的方式從發短信變為微信投票,舞美也融合了人工智慧等高科技。在流水線般的“造星”模式下,催生了一批又一批“人造明星”。很多青少年把這些“明星”當作崇拜的偶像,穿衣戴帽、舉手投足、言談舉止,處處模倣後者。
偶像文化如火箭般躥起,已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偶像是社會風氣的指向標,其背後隱藏的是社會價值取向。那種主打“顏值”“炒作”“緋聞”“拜金”的偶像加工手法,很容易將觀眾尤其是青少年帶偏,讓價值觀尚未成型的他們深受其害。一些青少年,為了追隨自己的偶像而應援、打榜,耗費了時間金錢,荒廢了學業人生,偶像原本的正向示範意義完全無從談起。
當然,偶像文化也不是洪水猛獸,對待偶像文化,我們也不宜一味地製造焦慮、宣泄偏見。非理性的偶像崇拜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發展,而引導青少年理性對待偶像,可以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建立健康積極的偶像文化氛圍,應該是當下社會的迫切需要。
偶像大都是媒體包裝和塑造出來的。大眾傳媒為什麼樣的人提供舞臺,製作什麼樣的節目,其實就是在推什麼樣的偶像、傳播什麼樣的價值取向。有的節目,讓嘉賓在舞臺上肆意炫富、賣醜;也有一些節目,將鏡頭對準廣大青少年身邊的榜樣。媒體不同的選擇,會塑造出不同的偶像,進而對社會産生截然不同的影響。我們需要的當然是能提供正向示範的偶像。比如,央視的《中國詩詞大會》讓當時的中學生武亦姝刷爆了朋友圈,同時也引發青少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捧。浙江衛視《少年國學派》中的李國仕,讓觀眾看到了“活”起來的國學,向人們展示了少年可期。
偶像讓人崇拜,但崇拜的不應是媒體賦予他們的各種標簽,而應是他們內在的品質、能力。同時,時代需要的是那些真正能啟發人、鼓舞人的偶像。相較于明星的遙不可及,身邊的偶像,也許能給人帶來更大的觸動和改變的決心。因此,健康而又可持續的偶像文化應該建立在對人們身邊偶像的不斷發掘上。就像浙江衛視的《鐵甲雄心》,緊緊圍繞青少年“燃”的內核,把鏡頭對准校園裏著迷于機甲科技的青少年,不僅讓觀眾在唱歌跳舞這些綜藝節目慣常的內容之外看到了不一樣的科技風景,也為社會進行了一次機器人知識的科普。更重要的是,節目塑造的都是“硬核”偶像——那些孩子,個個身懷硬科技,比如三位年齡不到11歲的小朋友共同設計出了非氣動彈射類鐵甲“海浪花”,來自哈工大的李蘊洲憑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勇敢挑戰國外的冠軍鐵甲,所有這些點燃了無數少年的科技夢想,也讓人看到了中國科技未來的力量。
偶像是粉絲的榜樣,是粉絲想要成為的樣子。粉絲喜歡自己的偶像,就會在偶像的身上尋找前行的力量。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沒有站在聚光燈下,卻依然勇敢拼搏的人。當他們成為社會的偶像,偶像和粉絲才能真正攜手前行,共同成長。我們希望更多綜藝節目能夠將目光投向那些普通卻不平凡的偶像,多講述一些他們的故事,多彰顯一下他們的激情,無數個他們,就會匯聚成引導青少年向上、向善、向前的巨大力量。
(作者:賈磊,係資深媒體人、文化評論員)
原文連結:
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9-07/17/nw.D110000gmrb_20190717_3-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