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閉幕式上,《天路》演員們為現場觀眾帶來了震撼熾烈的群舞“共築家園”。陳曦攝
“黃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崗,看那鐵路修到我家鄉,一條條巨龍翻山越嶺……”由印青作曲、屈垣作詞的一首《天路》,從2001年傳唱至今,激蕩人心。如今,一部同名舞劇綻放在舞臺之上,講述“千里青藏一根軌”的故事。昨天,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正式宣佈,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榮摘第十六屆文華大獎。
從2016年立項到2018年首演,再到此番衝擊“文華獎”,3年積澱打磨,10余次專家研討會、20余次劇本創作會、11輪47場京內外演出……舞劇《天路》歷經了艱苦而又美好的孕育過程。一部通過不斷打磨精益求精的《天路》,也是一個關於現實題材主旋律舞臺藝術創作的探索樣本。
創排
一個個小人物構築“天路精神”
2016年8月,青藏鐵路全線通車12年之際,國家大劇院啟動舞劇《天路》創排。
主旋律題材其實不缺好故事,青藏鐵路修建便是其中之一。1958年,青藏鐵路一期工程開工建設,耗時26年,最終實現全段建成通車。2001年,青藏鐵路二期工程破土動工,排除萬難,最終在2006年完工,實現青藏鐵路全線通車。48年修路歷程,數十萬鐵路建設者執著堅守,築起世界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堪稱壯舉。
舞劇《天路》創作過程中,主創團隊赴青海、西藏采風,在雪域高原體驗缺氧環境下工作的艱辛與不易,深入探究藏民族的習俗與文化。采風所感所得,皆成為舞劇《天路》靈感來源,併為創作注入深沉的情感力量。
編劇羅斌為全劇鋪設了兩條“路”:一是青藏鐵路興建、停建、復建的現實歷程,一是藏族、漢族人民的精神之路,“築路”與“心路”交織前行。“那片大愛大恨大徹大悟的雪域,那些俯仰天地動徹人心的人文,那種血肉築就人神共寓天路的壯烈,深深激發了我。”羅斌説。
青年作曲家楊帆以歌曲《天路》為基礎,展開二度創作,以交響樂風格的創作方式,把藏族風格音樂滲透在整部舞劇的音樂中。他希望用音樂寫就一條路,“將天路承載的記憶、信仰、堅守、羈絆,還有那些鮮活的生命和笑臉,連接在一起。”
“‘天路’是一個宏大的主題,是我舞劇導演生涯中所面對的最複雜的一部作品。青藏鐵路建設週期跨越近半個世紀,涉及老中青三代築路人,同時更涉及漢藏兩個民族、軍民兩個群體,如此繁複的線索在短短一部舞劇中同時呈現,著實不簡單。”該劇總編導王舸一開始背負巨大壓力。最終,他選擇從常規的舞劇敘事手法和舞臺呈現中獨闢蹊徑,在宏大題材下用一個個鮮活的小人物,塑造出青藏鐵路建設者的群像,構建出幾代人不畏艱險開拓“天路”的堅定信念。
2018年6月30日,舞劇《天路》首演,觀眾跨越時空阻隔,體會茫茫雪域之上的希望與信仰、生命與死亡、家園與夢想、愛與力量……首演之夜,台下有一位特殊觀眾——1978年入伍參與青藏鐵路建設的老兵李如銀,他動情地説:“作為有幸參與5年青藏鐵路建設,且親眼目睹一期工程勝利通車的見證者,我在欣賞《天路》的精彩表演時心潮澎湃!舞劇非常感人真實,我好幾次落淚。這部劇讓我回憶起過去的時光,手拿肩扛的時代,在遇到危險時,我們都會先想到戰友……”
打磨
100多個日日夜夜的“折騰”
“我們折騰王導,王導也折騰我們!”2019年5月8日,國家大劇院舉行舞劇《天路》媒體策劃會,該劇主演、青年舞蹈家黎星這樣説。
其實,這也是一次關於《天路》修改打磨的工作彙報會。2018年底,舞劇《天路》正式被確定代表北京市參加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評第十六屆文華大獎。為此,《天路》排演組從2019年初便投入到更為細緻的修改打磨工作中,從舞劇結構、舞段設計、服裝造型、道具燈光、舞臺多媒體等方面進行提升。
“我們對《天路》的舞段做了很大修改,在核心內容不變的前提下,增加了幾個大的段落,打磨了介面、細節之處,讓全劇整體更流暢舒服,更具有精氣神。”王舸説。
新版舞劇《天路》中,增加了“勘探群舞”“打墻群舞”兩個新舞段。上半場末尾,眾志成城的築路段落將舞蹈編排與舞美實景相結合,近4米高的木架實景,掉落的瑪尼石,配合演員的舞蹈動作營造出逼真的隧道築路效果,讓觀眾切身體會到築路隧道下的重重艱險。
下半場新增“打墻群舞”源於藏族人民修築房屋時“打阿嘎”的傳統技法,在節奏鮮明的勞動號子下,演員們手持一人多高的木夯反覆擊打地面,以協助鐵道兵完成建設中打墻夯地的艱巨任務,氣勢磅薄、剛勁有力,充分體現出漢藏一家、攻堅築路的深厚情誼。
經過100多個日日夜夜,劇組從舞劇結構、舞段編排、舞美布景、服裝造型、燈光多媒體等方面,全面做出提升。“精修”之後的舞劇《天路》,結構更加合理,故事更加清晰,人物更加鮮活,感染力也更加充沛。舞劇《天路》,凝聚著以國家大劇院為代表的中國藝術創作力量的勃發與活力。
洗禮
“新時代的偉大就是把平凡事做好”
舞臺之上,一條“天路”跌宕鋪陳,觸動人心;舞臺之後,一群優秀而敬業的演員也在一場場排演中,經歷了一場“心路”的崇高洗禮。
“舞劇《天路》一直在反覆修改,‘盧天’這個角色越改越平凡。他雖沒有做過驚天地泣鬼神的事情,但正是因為有這麼多‘盧天’在這條‘天路’上,青藏鐵路才能修建竣工,這難道不是一件偉大的事情嗎?原來,新時代的偉大就是把最平凡的事情做好!”在劇中擔綱主演盧天一角的黎星,發自肺腑地説了這樣一番話。坦率説,一個舞蹈演員,能夠對作品有這樣深入的思考與深沉的情感,並不多見。
飾演鐵道兵盧天的黎星、飾演姐姐央金的馮敬雅、飾演弟弟索朗的拉巴扎西……他們在舞臺上成功塑造了一個個鮮活獨立、敢於擔當的年輕人形象,與《天路》同呼吸、共成長,就像黎星説的,“將近50場演出,對我們演員來説,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更是一次不同以往的歷練和成長。這樣積累起來的舞臺經驗,對我們而言是非常寶貴的。”
“演員太累嘍!雖説舞劇《天路》演了47場,但算上排練,演出得有100場以上了,演員們的身體已經達到了極限,據説回家之後眼神都發直,直犯傻!”王舸説。在他看來,對《天路》的打磨精修,所有主創、演員都好比經歷了一場長途負重拉練,其間經歷的辛勞,難以細細言表,這支團隊是在“用天路精神為觀眾鋪就一條神奇的天路”。
舞劇結尾,年輕的鐵道兵盧天和他的戰友們,未能親眼見證青藏鐵路建成通車的那一刻,因為他們永遠留在了因地震導致塌方的築路隧道裏,用青春和生命換來了這條滿載希望和幸福的天路!當鐵道兵們用肩膀扛起鐵軌,步履堅毅地向前行進時,燈光、音響配合肢體語言彰顯出的“天路精神”,讓觀眾感動不已,潸然淚下……
何為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舞劇《天路》是為踐行。(記者李紅艷)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6/03/content_118873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