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從心底流出時代的旋律——音樂家施光南留下的啟示

發佈時間:2019-05-30 10:34:52 丨 來源:人民網 丨 責任編輯:楊海乾


圖為施光南。(資料照片)

圖為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劇照。

上世紀90年代初,施光南被授予“人民音樂家”稱號,以紀念他對音樂創作的突出貢獻;在2018年表彰的改革開放傑出貢獻100人中,施光南也名列其中。近日,由浙江省出品、講述施光南人生故事的原創歌劇《在希望的田野上》進京展演,隨後又赴上海參加了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觀看北京演出之後,唱過他的歌、聽過他的歌、被他的歌所影響的音樂人,相聚在以“致敬人民音樂家、改革先鋒施光南”為主題的研討會,研討施光南何以能在短暫的生命中為我們寫下那麼多膾炙人口、丹青留史的歌曲。今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政協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強調,文化文藝工作者、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與時代同步伐、以人民為中心、以精品奉獻人民、用明德引領風尚。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文藝界提供了重要遵循,指明瞭奮斗方向。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求是》雜誌刊發的署名文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中提到施光南等許多作家、藝術家“都是緊跟時代、奉獻時代的優秀代表”。

施光南是新中國培養的優秀音樂人。他一生寫了上千首歌,留下了《祝酒歌》《在希望的田野上》《我的祖國媽媽》《月光下的鳳尾竹》《最美的讚歌獻給黨》《打起手鼓唱起歌》《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等這些我們耳熟能詳、在國內外産生了深遠影響的精品。那些優美的音符、飽滿的激情影響了一代人的成長,讓無數聽眾感受到音樂的力量、文化的力量、時代的召喚。

施光南能取得如此高的藝術成就,與他滿腔的愛國熱情、與時代共鳴的激情、堅持為人民而歌的真情是分不開的。

為時代立傳,是施光南作品最突出的特點。他以一首《祝酒歌》抒發全國人民歡慶勝利、憧憬未來的欣喜與豪邁,引起廣泛共鳴,每當那熟悉的旋律響起,人們就會駐足聆聽。這首歌的演唱者李光羲一直保留著這首歌的錄音,隨時播放給熱情的聽眾,聽到這首歌,大家的思緒會立刻回到40多年前,感慨今天的繁榮來之不易。《祝酒歌》和《周總理,你在哪》的傳唱,使施光南有了“時代歌手”的稱號。

《打起手鼓唱起歌》以輕鬆歡快的旋律,展現出各族人民無比熱愛家鄉、努力建設祖國的豪情與信心;一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在表達青年男女純潔愛情的同時,寄託著動人的家國情懷……施光南對改革開放的謳歌、對新生活的熱愛,完全是發自內心的。施光南的妻子洪如丁女士回憶,寫《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時,是曉光先生拿著歌詞到家裏來,施光南一看歌詞立馬寫出來的。他的音樂早已飽含在心中,不是絞盡腦汁,而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他對那個時代有異常敏感的觸覺,總能找到與時代匹配的旋律與節奏。

為人民而創作,是施光南一貫的選擇。唯其如此,他的歌才能唱進人民的心坎裏。他一向重視深入生活,重視從民族民間音樂土壤中吸收營養,他寫《孔雀嚮往的地方》,是到雲貴地區體驗生活後現場寫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也是認真研究了新疆的民歌和民俗之後創作的,現在當地群眾自己還在唱。他還提出了將“民族歌曲藝術化、藝術歌曲大眾化”的理念,並在創作實踐中使民族歌曲得到藝術昇華。他的音樂語言新鮮活潑,風格熱情瑰麗,富有民族特點和生活氣息,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賞”。這些歌曲,不僅滋養了人們的心靈,也為國家培養出一批優秀的歌唱家。

要創作對國家、對民族有價值的音樂,是施光南對自己的基本要求。在施光南看來,歌唱藝術是人們心靈中崇高的審美表達,具有不可替代的生命力,他從《馬賽曲》《義勇軍進行曲》《黃河大合唱》中看到了藝術的偉大價值,他要用歌曲鑄起民族之魂、播撒祖國希望之光,讓人們在真善美的旋律中生活。為了這個目標,他堅持原則,甘於清貧,為心目中最重要的宏大樂章嘔心瀝血。

施光南非常重視歌劇,他曾説,歌劇是反映一個國家音樂的整體水準的。他為紀念魯迅誕辰100週年創作了歌劇《傷逝》;而歌劇《屈原》更是他醞釀半生的夢,也成為他一生的絕響。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正值流行音樂開始興起,藝術歌曲走入低潮,歌劇這樣的藝術更顯得“曲高和寡”,懂得欣賞的人很少。更何況,由於文藝院團普遍缺乏經費,歌劇即使寫出來也很難上演。施光南當然明白麵臨的困境,但他從來沒有動搖過:“我就是要留給後人演!”歌劇被喻為舞臺藝術裏的“重工業”,是很難創作的,而他要證明:中國具有創作優秀大型歌劇的能力。

當時,寫藝術歌曲的收入微薄,《在希望的田野上》的稿費只有30元,僅夠買一張流行音樂會的門票。而以施光南的才能,出一盒流行歌磁帶賺大錢是非常容易的事,他卻斷然拒絕了。在他看來,音樂是崇高的藝術,而自己的時間和天賦,絕不能浪費在其他地方。

“我希望成為一名黨的文藝兵。用自己的筆,盡力地寫出無愧於祖國、無愧於我們時代的作品。”這是施光南在入黨申請書上寫下的發自肺腑的莊嚴承諾。他用優美的旋律、用自己的一生實現了這個諾言。

“我覺得作為一個創作者,最大的悲哀就是臨終前回頭一看,發現自己沒有留下腳印。”這是施光南在鼓勵別人創作時説的話,也是他自己的心聲。而今,他創作的每一部精品,都成為他留在歷史上的一個深深的腳印。

施光南留下的啟示,對於當代音樂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傳承和發揚優秀音樂家的優良傳統、高尚品德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願所有活躍在新時代的藝術工作者能夠像施光南一樣,不負時代,不負人民,不負自己的人生。

製圖:蔡華偉 


原文連結:

http://culture.people.com.cn/n1/2019/0530/c1013-31109689.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