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子縣“週末藝苑”小劇場是當地搭建的非遺傳習舞臺,可以讓民眾直接感受傳統曲藝的魅力,也給傳統曲藝表演者們提供了傳習、演出的場地,增加他們的收入,從而為傳統曲藝“留人”。
中新網長治5月26日電 (李庭耀)“我們縣文化館的‘週末藝苑’小劇場年演出近百場,每場演出都對公眾免費。”26日,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文化館館長王琴告訴記者,小劇場是當地搭建的非遺傳習舞臺,可以讓民眾直接感受傳統曲藝的魅力,也給傳統曲藝表演者們提供了傳習、演出的場地,增加他們的收入,從而為傳統曲藝“留人”。
長治市是全國首個“中國曲藝名城”,這裡的地方曲種有近三分之一齣自於長子縣境內。長子縣有長子鼓書、上黨八音會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也有長子道情、長子鋼板書等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小劇場能容納340人,有演出時幾乎場場爆滿,每年能接待三萬多名觀眾。
“我們縣以前村村都有八音會,現在大規模的八音會只剩十幾家。”王琴告訴記者,如今當地很多傳統曲藝的傳承和發展面臨著經費緊張、演員流失嚴重、後繼者缺乏等難題。
長子縣文化館“週末藝苑”小劇場創辦于2015年底,是長治市第一家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室內劇場,每週五晚都會有傳統曲藝的演出,加上其他的專場演出,每年共有近百場。
王琴告訴記者,很多人只是聽説過當地的傳統曲藝,卻沒有機會欣賞。小劇場能容納340人,有演出時幾乎場場爆滿,每年能接待三萬多名觀眾,“演出對公眾免費,大家只需要進來有序坐好就行。有更多的觀眾,讓更多人欣賞,傳統曲藝才能更好地傳承”。
王琴説,小劇場更多的是為表演者們提供了演出的舞臺、展示的機會。
“小劇場的運營、演出人員費用全部由政府出資。我們會邀請不同的長子鼓書、上黨八音會等傳統曲藝的演員,每場演出的每位演員平均能收到200多元報酬。”王琴説,小劇場更多的是為表演者們提供了演出的舞臺、展示的機會。
楊勤麗是一位長子鼓書表演者,她每個月都有機會在長子縣文化館“週末藝苑”小劇場展示長子鼓書這一當地説唱藝術。她説:“在小劇場的演出,讓更多觀眾認識了我,也讓更多人認可了我。加上平時去農村的演出,我每年能演兩百場左右。”
沒有演出的時候,長子縣文化館的小劇場就變成了非遺傳習所,文化館會聘請當地有名的傳統曲藝表演者,培養徒弟,為傳統曲藝補充新鮮血液。
長子縣文化館“週末藝苑”小劇場創辦于2015年底,是長治市第一家向社會免費開放的室內劇場,每週五晚都會有傳統曲藝的演出,加上其他的專場演出,每年共有近百場。
“我們這裡現在有30多人做上黨八音會學徒,還有20多個年輕人學習長子鼓書。”王琴介紹,師父會從基礎開始教徒弟,到一定程度,會帶徒弟排練劇目,“學徒每來學一天,就能獲得200元報酬。熟練後,除了能在小劇場演出,還能外出演出”。
王晨曦今年22歲,從小酷愛長子鼓書,19歲時,他拜國家級非遺長子鼓書代表性傳承人劉引紅為師,平時就在小劇場學習、排練,如今,他已能夠獨自登臺演出。他説:“我是真心喜歡長子鼓書,幸而有機會跟著名師學習,會把表演長子鼓書當成自己的職業,把這門傳統曲藝傳承下去。”
“只有‘留人’,留住觀眾,留住表演者,傳統曲藝才能被更好地傳承。”王琴説。(王維寧 攝)
原文連結: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9/05-26/88474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