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高倩)四月天的清華園花枝繁盛、綠柳如茵,正值春日裏的好時節。昨天下午1時30分,新清華學堂前,相攜賞春的學生和遊人當中,十幾個年輕的男孩女孩很是顯眼。他們著一襲藏族長袍,還有兩個穿一身老式軍裝,臉頰上都帶著一抹“高原紅”。突然間音樂響起,他們踏著節拍,跳起了極有民族風情的“帽子舞”和“洗衣舞”。氣氛熱烈時,圍觀的人們也紛紛加入……這兩個“快閃”的舞蹈片段出自國家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天路》,自去年“七一”期間首輪上演後,《天路》收穫了無數好評。今年,由青年舞蹈演員黎星、馮敬雅、拉巴扎西領銜,北京歌劇舞劇院、中央戲劇學院舞劇係共同復排出演的《天路》開啟了在京的21場公益巡演,清華大學是其中的重要一站。昨天也是新清華學堂啟用七週年的日子,這場在演出正式開始前的“快閃”是演員們特別為此準備的“彩蛋”環節。
舞劇《天路》講述了青藏鐵路修建期間,築路鐵道兵與藏族同胞從最初的誤會不解到彼此信賴相依的故事。“我感到高興的是,163名1977屆的學生參加了‘天路’的建設,他們很多是我教過的學生。”在《天路》中,清華大學原黨委副書記胡顯章看到了曾經的學生們頭頂暴雪、腳踏凍土的身影。劇中有這樣一段情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鐵路建成前,一個藏族的孩子患了急病,性命垂危,但因為交通不便,母親焦急萬分卻無計可施,這更讓他感受了學生們在雪域高原上揮灑青春熱血的意義所在。“我為他們覺得自豪”,胡顯章説,“‘天路精神’代表著清華人和整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品格”。
除了胡顯章,昨天來到現場的觀眾中,許多人都有著一個關於“天路”的故事:拉有玉曾親身參與青藏鐵路建設並擔任青藏鐵路建設副總指揮,六年間,他一百多次翻越海拔超過5000米的唐古拉山。拉有玉還即興清唱了當年和戰友們在唐古拉山上唱過的歌謠,嗓音高亢而明亮,引人聯想起高原的藍天雪山和那段艱苦又光榮的歲月。北京師範大學退休教師霍立林有一位朋友是曾在西藏駐守的軍醫,親眼見證了“天路”給那片土地帶去的巨大改變。
“天路人”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怎樣讓英雄的形象真正地走進觀眾心裏,是飾演男主角“盧天”的黎星和整個主創團隊一直在思考的問題。“星星、天空、一望無際的草原,西藏對現在的我們來説,代表著一種嚮往的生活,但如果一年、兩年,甚至五年、十年,都要面對這樣的環境呢?如果是我的話,我可能會不停地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到這裡來、我到底要不要走?那些鐵道兵和我一樣大,有了他們,才有了今天的‘天路’。”黎星説,“我們整個團隊都摒棄了華麗的舞美包裝,追求真實,刻畫的是青藏鐵路建設過程中最平凡的小人物。我們走進了他們的生活,真的感受到了‘平凡就是偉大’。”
在清華大學之前,舞劇《天路》曾在北京交通大學演出,接下來,這部作品將繼續走進北京郵電大學和北京舞蹈學院。“《天路》的這一輪演出我們安排了很多高校”,國家大劇院副院長趙鐵春介紹説,“一是考慮到高校的學生和老師去看演出可能沒那麼方便,二是希望能用舞蹈這種最直觀的方式,讓‘天路精神’在大學生中間傳遞下去。”
結束公益巡演後,5月1日至11日,《天路》將重回國家大劇院,在戲劇場上演。5月24日和25日,《天路》將赴上海,代表北京市參與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參評第十六屆“文華大獎”。高尚攝
原文連結:
http://bjwb.bjd.com.cn/html/2019-04/15/content_118785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