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名師名家

金培達 歌劇作曲最難的是“講好故事”

發佈時間:2019-03-20 16:40:24 丨 來源:新京報 丨 責任編輯:鄭乾



歌劇《林徽因》劇照


提起中國香港作曲家金培達,他的名字總和諸多電影作品聯繫在一起,從2000年《星語星願》開始,觀眾所熟悉的電影《如果·愛》《寒戰》《十月圍城》《七月與安生》等配樂均出自其手,20多年電影配樂生涯裏,他已將八座香港金像獎最佳電影原創音樂獎收入囊中,2006年他憑藉電影《伊莎貝拉》獲得第56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是首位獲得該獎項的華人音樂家。

近些年,金培達常活躍于舞臺劇和音樂劇的音樂創作,2008年首部音樂舞臺劇《天龍八部》登臺之後,他又陸續創作了《愛上鄧麗君》《媽媽再愛我一次》等音樂劇。2017年他首度跨界歌劇,與導演田沁鑫、中國歌劇舞劇院首席花腔女高音陳小朵合作推出了原創現代民族歌劇《林徽因》,2019年該歌劇完成了首次海外演出,剛剛結束了在新加坡的巡演。金培達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從歌劇《林徽因》音樂創作聊到現代歌劇音樂創作的近況。

創作

不重復三角故事,音樂表達林徽因新魅力

相對於電影配樂而言,金培達自認為在歌劇領域自己並不是很在行,但他非常喜歡威爾第、普契尼等名家的大部分歌劇作品。當歌劇《林徽因》的主演兼製作人陳小朵找到金培達時,他覺得該去試一下,那段時期他聽到了眾多有名的中國歌劇,印象最深的是《原野》,“這部作品今天聽起來也非常前衛,它是無調性的,雖然也有一些比較保守的東西,但我覺得歌劇《原野》到現在仍有吸引力。”

歌劇作曲是歌劇作品裏的重中之重,歌劇《林徽因》的音樂風格以中國傳統音樂與西方近現代音樂語匯的交織碰撞為基礎,展現的是民國時期中西新舊文化精神之間的奇妙交融與對立。在戲中金培達創作了《蓮燈》、《一半》、《你去》等以人物為主題的咏嘆調,他覺得與西方不同,中國人最終還是要聽旋律,像《圖蘭朵》中的《今夜無人入睡》流行至今,因為旋律太好聽:“我希望能夠儘量往這個方向去靠近,至少觀眾看了我寫的歌劇後會覺得美,林徽因怎麼可能不美呢?在我每一首歌曲的創作意圖裏,哪怕旋律不能夠流傳下來,但是觀眾從聽到它的那一刻起,能通過音樂讓他們與劇中人物命運産生共鳴。”金培達説。

創作歌劇《林徽因》,金培達覺得難點在透過詞曲把故事講好很難得,最難的是怎樣把唱詞和情節的發展完美地融合在一起。這部作品之前,金培達直言其實對林徽因僅限于耳聞,金培達閉門翻閱了大量關於林徽因的資料,她的傳奇一生讓金培達産生了濃厚的興趣。“我覺得有責任要通過音樂向觀眾展現出一個可以顛覆以往刻板印象的林徽因。林徽因的魅力對我而言,你以為她很守舊,其實她很新,你以為她很新,尤其在愛情方面她又那麼傳統。別人在創作中是去認識一個人,而我是在尋找她的魅力。”

觀眾看完歌劇《林徽因》之後,從進入劇院到離開劇院,他們能得到什麼?這對於金培達來説太重要了。他認為,在以往與林徽因相關的影視作品裏,永遠離不開她與徐志摩、張幼儀三個人之間的故事。在創作之初,金培達就曾與主演兼製作人陳小朵達成過共識,“如果再重復過去林徽因那些故事就不用我們來説了,因為她的成就遠遠不止這些。她是國徽的設計者之一,她的建築學術成就無數,積累了一生的學問,到頭來要拆城墻的時候,她講一句話,幾篇文章發出去,就是沒人聽她的,當那一刻發生的時候,過去的一切都為一場空,這才是她最大的悲哀。”

歌劇《林徽因》整部作品是以回憶形式進行的,金培達在最後還創作了《請你相信我》,是一首探討自我生存價值的作品。他覺得,歌劇《林徽因》是通過她的回憶,重新經歷她人生幾個高峰,讓觀眾去評斷她的人生過得到底有沒有價值。“如果觀眾能從我們所設定的一個全新的視角去了解林徽因的一生,身為創作者的目的就達到了。”金培達説。

思考

電影配樂 VS歌劇作曲

歌劇創作要顧及的東西更全面

談及電影配樂與歌劇作曲的異同,金培達覺得,電影配樂作曲家的責任就是去放大導演的主題、理想、意圖,戲劇和電影都是導演的藝術,而歌劇和音樂劇最重要的是音樂,“歌劇的作曲才是最主要的,如果去看國外歌劇,海報上有時候只寫上作曲家的名字,但是在中國歌劇或者音樂劇製作團隊對於這個概念都有點偏向了電影,就很容易以導演為中心。”

若從創作的角度來區分,金培達認為,在電影配樂裏面有些情節的配樂可有可無,但歌劇某個地方少了一首歌的話觀眾肯定是看不懂的。另外,電影配樂與歌劇的創作可能最不同的是“誰在講故事?”金培達表示,常常有人這樣形容歌劇,當演員遇到重要的情緒和心理變化的時候便要開始唱歌了,而在電影裏面有時候一個很重要的場面,導演會給出一個特寫,就算千言萬語説不出,只要演員的表情和配樂就夠了。“電影裏的空鏡頭,可能演員就是看著彼此不講話,那麼我就可以用音樂來演繹,用音樂帶出了這個人的內心世界。再怎麼樣,起碼在情節和對白上,導演和編劇已經做好一個框架。歌劇不一樣,我所顧及的東西相比電影要全面得多。”

藝術審美 VS興趣

該重視對創作意圖的探討

“歌劇要欣賞的是聲音,要慢慢地品味,歌劇不但要表現劇情,音色本身也自帶美感,這個東西很多年輕人是聽不下來的。”金培達覺得目前在歌劇創作方面面臨的第一大問題是,相對聽慣了流行歌的大眾來説,很多第一次聽歌劇的觀眾首先並不知道自己坐在劇院裏在聽什麼,怎麼去欣賞這樣一門藝術:“如果形容流行音樂是汽水,那麼歌劇就是一杯茶,需要時間品。現在的年輕人最可怕的地方在於,他們手中掌握著對於藝術作品的‘非連續性選擇權’,這個是很恐怖的。在欣賞任何藝術作品的過程中,哪怕其中的一分鐘讓他覺得沉悶就會按動手中的快進鍵立馬跳走。這看起來沒什麼,卻是很驚人的改變,缺乏基本的耐心去欣賞藝術。”

藝術審美是金培達擔憂所在,“在藝術審美方面,很多時候大家只看重結果,不會去討論創作者的意圖,這是有問題的。有時候一部電影,演員從頭打到尾,觀眾看過之後就覺得很沒有藝術感,但是或許導演在創作之初就是要做一部這樣的電影,這本身是他的意圖。有時候判斷一個藝術作品成不成功,不能夠單靠票房,與觀眾銜接的成功,如果創作意圖不談的話,也是不成立的。藝術就是你以前曾經被某一句話或者一件藝術品打動過,你用盡一生的時間,把這個感覺找回來,呈現給別人。”

采寫/新京報記者劉臻

陳小朵工作室供圖

原文連結:

http://www.bjnews.com.cn/ent/2019/03/20/557813.html

聯繫專線    商務合作    郵箱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話: 86-10-88828000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