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徵宇
聽鋼琴大師伊沃·波格萊裏奇1990年在卡耐基音樂廳的現場錄音,著實傾倒。那時風華正茂的“波哥”(愛樂人對波格萊裏奇的昵稱),無論在技巧控制還是情感表達上都處於巔峰。海頓D大調奏鳴曲裏有清晰明快的織體和充滿冥想的慢板;勃拉姆斯三首間奏曲細膩的觸鍵和偏慢的速度下,鋼琴的金屬味被削減到了極致,克制的表達扣人心扉;李斯特超技練習曲中有一派帥氣的王者之風;斯卡拉蒂的奏鳴曲模擬大鍵琴風格,音色仿佛“天鵝絨上的鑽石”;斯克裏亞賓第四鋼琴奏鳴曲像火柴上跳動的光,引燃騰騰烈焰……
這一席,從巴洛克到浪漫派,道道都是“硬菜”,聽下來,真是三月不知肉味。
聽古典音樂的人,對波格萊裏奇不會陌生。1980年的肖邦鋼琴大賽,22歲的“波哥”狂放不羈的演奏令評委和現場觀眾大為驚嘆。第三輪中他被淘汰,評委之一的鋼琴大師阿格裏奇當場拂袖退席,以示抗議。那年,“波哥”的風頭完全蓋過了冠軍鄧泰山。
1958年波格萊裏奇出生在塞爾維亞的貝爾格萊德,12歲就在莫斯科接受鋼琴教育。16歲那年,在一位外交官的生日宴上,他彈了幾曲。女主人卻對他説,你沒好好利用你的天才。“波哥”聽了很生氣,心想,你誰呀。原來,女主人是鼎鼎大名的鋼琴師克愛麗莎·克扎拉茲……“波哥”從此得了克扎拉茲親授。三年後,“波哥”向大他21歲的克扎拉茲求婚。他的不從俗,不單是演奏。
我為“波哥”吸引,自他的肖邦開始。如今已經很少聽肖邦,被太多過於浪漫的演奏搞壞了胃口。“波哥”的肖邦第二鋼琴協奏曲是一次翻盤,他將細節、輕重精準地展示,不帶個人抒情引導,充分體現音符的內在張力。好比去掉副詞、形容詞的句子,念起來極富資訊。弱音的處理,黏連都省卻了。“波哥”曾説,鋼琴踏板就如同餐廳的吸煙區,設在那裏,並不代表每個進去的人都在吸。
都説“波哥”在妻子克扎拉茲去世後,現場演奏越發劍走偏鋒,常常將句子打得支離破碎,音與音之間無來由地留出空白,像是完好的衣衫上,故意戳幾個洞,讓作品呈現完全迥異的氣質。反常態的演奏將現場觀眾的聽覺帶入異度空間,惹來諸多排斥。
這不免讓我想到畢加索和他的《阿維尼翁的少女》,現代立體主義創作完全顛覆了傳統繪畫的光影規則。還有法國藝術家杜尚的《列車上的憂鬱青年》,將動感帶入了繪畫,呈光怪陸離的四維效果。曾經的驚世駭俗,到後來,卻都成了新文化成長的土壤。波格萊裏奇的演奏,也為我們帶來音樂的新可能。
原文連結:
http://bjrb.bjd.com.cn/html/2019-03/05/content_89000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