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年輕時尚的方式演繹美聲作品,讓湖南衛視的《聲入人心》成為近期口碑最佳的綜藝節目之一,網路播放量已超過5.8億。在音樂劇、歌劇長期被認為是“小眾冷門”藝術的環境下,這檔綜藝節目是如何“破圈”走紅的呢?
記者日前專訪了上海音樂學院院長、坐鎮節目“出品人”的廖昌永,他表示,綜藝節目本身輕鬆的形式對古典音樂在中國的推廣有所幫助;而不同行當專業人才之間的碰撞交流激發出炫目的火花,也能為行業發展積蓄能量。
高雅藝術“破圈”提供機遇
“《聲入人心》是目前國內唯一一檔為歌劇和音樂劇年輕演員提供展示才藝舞臺的綜藝節目。節目引導觀眾了解,歌劇美聲不是只要美好的聲音。聲音只在其中佔了一部分,美聲是美好的歌唱。”廖昌永這樣告訴記者,“歌劇演員,大家以前認為大多是‘美胖子’。節目播出之後,觀眾發現,原來唱歌劇的人可以這麼帥這麼時尚!”
“播出後首期收視和豆瓣評分高得出乎意料,古典音樂從這個角度來説並不高冷。”音樂學者陶辛認為,“歌劇、音樂劇都是以人聲演唱為最重要表現手段的藝術形式。但對人聲之美的認識和鑒賞力,是進入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前提。中國觀眾過去聽到中國演員唱美聲,基本是在電視晚會。綜藝節目提供了一個再認識的機會,能讓更多人建立和提升在美聲領域的審美能力。”
此外,參與節目的36名選手都畢業于國內外一流的專業藝術院校,英俊面孔、挺拔身材只是“入門”標準,舞臺實戰經驗和表演的感染力,能否帶觀眾“一秒入戲”才是關鍵。“節目好看是因為,臺前幕後都是專業音樂人在一起打造作品。”某業內知名音樂劇製作人表示。
幕後故事提供關懷的溫度
在憑藉高“顏值”、高“聲值”吸引觀眾注意後,節目深入探析的音樂劇、歌劇從業者現狀,也讓不少觀眾為之觸動。
美聲在國內長期以來都“曲高和寡”。有選手在節目中感慨,美聲專業學生“一畢業就面臨失業”,歌劇院內臺上台下都是“自己人”。更有國內頂尖的音樂劇演員透露,由於市場“小眾”,一度月薪只有八百元,僅靠對舞臺的熱愛難以為繼。“音樂劇演員的生存狀態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美好。年輕藝術家都挺努力的,而且不是那麼容易的。”廖昌永表示。
年輕歌唱者最缺的不是努力勁頭,而是實操經驗。節目中期為此增加了不少重唱環節,讓此前幾位“零公演”經歷的選手走到了臺前,有機會唱出心聲。“對於演出行業而言,藝術家的成長不僅需要自身技藝的磨練,也需要舞臺和觀眾的熟悉認可。相對而言,學習歌劇音樂劇的青年歌手在大眾媒體的曝光機會比較少。《聲入人心》節目的開設,正好彌補了這一點。”陶辛説。
年輕藝術家在節目中相互砥礪、攜手而行的成長感動了不少觀眾。廖昌永也以豐富的藝術經驗,引導已經入行的演員選擇適合自身嗓音條件的曲目:“我們在年輕的時候,都會覺得自己無所不能。但我希望年輕歌唱家們不止能輝煌一時,更希望他們能唱得長久,唱到80歲、90歲。這需要專業知識,也需要好的發聲技術。”
堅持專業操守,對藝術負責
在對“首席”之位的角逐中,一些熱門選手獨唱、重唱的高難度唱段讓節目幾度增設“復議”環節,更有觀眾驚呼“神仙打架”。演唱水準難分軒輊,粉絲們卻已經坐不住了。在對評判標準的熱議中,廖昌永也幾度置身輿論的中心。
既要普及給觀眾專業的音樂知識,還要給年輕的歌唱演員專業的建議,綜藝節目製作中更難免以戲劇性效果增加話題,“出品人”不好當,但廖昌永表示,“對藝術負責、對年輕人負責的態度才是第一位的。”
“粉絲有時候是不客觀的,‘護犢子’的言論對自己的偶像來説是捧殺。遮罩批評的聲音,對藝術家的成長極其不利。最終粉絲會找到新的偶像,而對被拋棄的藝術家來説是毀滅性的打擊。”廖昌永在呼籲觀眾對年輕音樂人的成長保持理性的同時,也歡迎多元見解。“清代畫家石濤説,‘筆墨當隨時代’。音樂也要隨時代發展,其他流行音樂行業出身的評委對當代音樂創作、音樂人才挖掘等方面都有不同見解。引入一些非專業視角,立體呈現對古典音樂、歌劇的理解,對節目推廣、演員培養和藝術普及也是有好處的。”
原文連結:
http://ent.cnr.cn/zx/20190104/t20190104_524470720.shtml